常识 | 李淳风 |
释义 | 李淳风(602—670)唐岐州雍(今陕西凤翔)人。博涉群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贞观初,授将仕郎,直太史局。制浑天仪,评论前世浑仪得失,著《法象书》七篇进上。擢承务郎,迁太常博士,后改太史丞。预撰《晋书》、《五代史》,《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皆其所作。又预撰《文思博要》。贞观二十二年(648),迁太史令。著有《典章文物志》、《乙巳占》、《秘阁录》等。 李淳风(602—670)唐科学家、天文历法史家。岐州雍县(今陕西凤翔)人。博通群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贞观初,入太史局,后迁太史丞,升太史令。贞观七年(633),制成浑天黄道仪,“仰以观天之辰宿,下以识器之晷度”,为浑仪观天之器。是器体现其浑天论思想。又论天文仪器制法及前人得失,著《法象书》七篇。后又参与撰写《晋书》及《五代书》,今《晋书》、《隋书》之《天文》、《律历》、《五行志》为其所作。提出:“天道以星象示废兴,则甘石所以先知也。是以祥符之兆可得而言,妖讹之占所以征验。夫神则阴阳不测,天则欲人迁善。均乎影响,殊致同归。”(《隋书·五行志》)重申汉人天人感应、祥瑞灾异之说。又以为天道变化有一定规律:“至于寒暑晦明之征,阴阳生杀之数,启闭升降之纪,消息盈虚之节,皆应躔次而不淫。”(《隋书·律历志》)人们理当“动必顺时,教不违物”。只有如此,方“能成变化之道,合阴阳之妙。”(《隋书·天文志》)学者所制之历,“纪阴阳之通变,极往数以知来,可以迎日授时,先天成务”(《隋书·律历志》)。高宗时,又与梁述、王真儒等撰述《算经十书》。编制《麟德历》。《麟德历》采用定朔和推算五星运动的先进方法,在数据精确上有所提高;将各种非整数采取统一分母,使之整齐划一;废除章蔀纪元法,不用闰周而直接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又精通气象、农学、医药,著有《乙巳占》、《演齐民要术》,参与《新修本草》的编写。著作尚有《玄悟经》、《天文占》、《大象元文》、《乾坤秘奥》等二十余种。 李淳风(602—670)唐学者、散文家。岐州雍(今陕西凤翔)人。贞观初,以将仕郎直太史局,造浑天仪。擢承务郎,迁太常博士,改太史丞,迁太史令。高宗时,自秘阁郎中复为太史令。博览群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著有《典章文物志》、《乙巳占》、《麟德历》等书。又曾预修《晋书》、《五代史》等史书。《全唐文》存其文六篇,《唐文拾遗》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七九、《新唐书》卷二〇四。 李淳风 602—670唐朝天文学家、数学家。岐州雍(今陕西凤翔)人。其父李播,隋时官居高唐尉,后弃官为道士,号黄冠子。淳风幼时通群书,尤善天文、历算、阴阳之学。唐太宗贞观初,授将仕郎,直太史局。贞观七年(633),创造出浑天黄道仪。用铜制成,全仪有内、中、外三层,下据准基,状如十字,末树鳌足以张四表。外层固定不动,名叫六合仪,包括有天经双规、浑纬规、金常规(即地平、子午、赤道三环),相结合于四极之内,备二十八宿、十干、十二辰,经纬三百六十五度。中层称三辰仪,可以转动,园经八尺,包括有璿玑规、黄道规、月游规(即黄道、赤道、白道三环),天宿矩度,七曜运行,皆在其中。内层名叫四游仪,夹有窥管可旋转之赤经环。又为论证前代浑天仪之得失,著《法象志》七卷。太宗称赞他创制的浑天黄道仪,加授承务郎。贞观十五年(641),转太史丞,撰写《晋书》及《隋书》中之《天文》、《律历》、《五行》诸志。高宗显庆元年(656),因修史有功,封昌乐县男。国子监与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校注《五曹》、《孙子》等10部算经,对教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龙朔二年(662),改授秘阁郎中,又在刘焯《皇极历》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创制出《麟德历》,重新采用定朔,改进了计算方法,避免连续数月出现大小月,并废除了古历中章部纪元法。他还撰有《典章文物志》、《乙巳占》、《秘阁录》、《齐民要术》等十余部著作。咸亨初年(670)卒,官终太史令,终年69岁。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