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李悝
释义
李悝(前455—前395)战国时人。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主张“尽地力之教”,通过“治田勤谨”,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平籴”政策以平粮价,“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汉书·食货志》),开后世均输、平仓法的先河。其主张“行之魏国,国以富强”。又“集诸国刑典”编成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法经》,已佚。其言论散见于《汉书·食货志》、《晋书·刑法志》等。《汉书·艺文志》法家类著录《李子》三十二篇,已佚。一说李悝即李克,不确。
李悝(前455—前395)战国初人。早期法家代表。被魏文侯任用为相国,主持变法。主张“尽地力”,促使农民开辟耕地,深耕细作。推行“平籴”法:丰年,政府以平价籴进,荒年,以平价粜出。认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汉书·食货志》),魏初依此得以富强。还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晋书·刑法志》),遂集诸国法典,编成《法经》。内容分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等六篇。为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地主阶级法典,现已失传。《汉书·艺文志》著录《李子》三十二篇,已佚。一说即李克(见崔適《史记探源》)。

李悝  约前455—前395

也叫“李克”。战国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法家的创始者。魏文侯时,任魏国的相国。主张同时播种多种作物,以防灾荒;“尽地力之教”,勤谨耕作,发展生产;实行“平籴”法,丰收年景收购余粮,荒年粜出,以平粮食价格;废除世袭禄位制度,奖励有功于国家的人;李悝在魏国推行上述改革措施后,魏国富强,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首强。著有《法经》,成为秦以后历代法律的基本。所著《李子》今,其言论见于《汉书·食货志》等。一说李悝与李克未必为一人。克为子夏弟子,在魏灭中山后,任中山的相。也曾为魏文侯相。
相关词:
  • 魏国李悝的变法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1: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