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李因笃 |
释义 | 李因笃(1631—1692)明末清初陕西富平人,字天生,一字子德,别号中南山人,又号荆东山人。明季诸生。曾与顾炎武、李颙等交游。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旋以母老告归,讲学于朝阳书院。论学重经贯史,主经世致用。虽学宗朱熹,间亦抨击理学之妄谈性命。又工诗,精音训,熟悉明代事迹。顾炎武之《音学五书》,得力于因笃处甚多。著作有《春秋说》、《汉诗评》、《汉诗音注》、《寿祺堂文集》等。 李因笃(1631—1692)明清之际学者。字天生,一字子德。富平(今属陕西)人。明诸生。曾与顾炎武、李颙等相交往。康熙年间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旋忧归不出。在朝阳书院讲学,强调以礼教人。论学重经贯史。学宗南宋朱熹。重审幾思诚。工诗,精音训,尤熟明代事迹。有《春秋说》、《汉诗评》、《汉诗音注》、《受祺堂文集》等。编有《会讲录》。 李因笃(1631—1692)清学者、诗文家。字天生,更字孔德,又字子德,号中南山人。陕西富平人。明诸生。明季曾走塞上,访求勇士以报国,无应者。入清屡北游雁门,南游三楚,皆有所图。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将以死辞,其母劝之应试,授检讨,以母老病乞养归。宗朱子,重有用之学,长于经史,欲师事顾炎武不可,乃为友,与李颙、李柏称“关中三李”。其诗宗盛唐,效法明七子,“大抵意气苍莽,才力富赡,而亢厉之气,一往无前,失于粗豪者盖亦时时有之”(《四库全书总目》)。著有《受祺堂文集》、《汉诗音注》、《汉诗评》、《古今均考》。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六六、《清史稿》卷四八〇、《国朝先正事略》卷三九、《国朝宋学渊源记》卷上。 李因笃 1631—1692字天生,又字孔德,号中南山人,陕西富平人。博学强记,深于经学,工诗。性质朴,尚气节,人称“关西夫子”。与盩屋(今陕西周至县)李颙,郿县(今陕西眉县)李柏称“关中三李”。崇祯七年(1634),李自成攻下关中,兵至李因笃居所,其祖母杨氏与族人登楼自焚,李家死了八十一人。时因笃方三岁,随母住外家幸免。赖外祖父教诲,李因笃天资颖悟,八岁能文,十一岁县试第一。 李因笃反对清朝统治,决志复明。因发愤读经,所著诗文流播四方,海内知名。又与顾炎武、屈大均深交,时人称之“自有名士以来,以布衣耸动四方,未有如公之盛者也。”(《李文孝先生行状》)。康熙七年,顾炎武因黄培收藏“逆诗”案,被牵联入狱。因笃冒暑行三千里营救顾脱难。康熙十七年(1678),诏举博学鸿儒,内阁学士项景襄等人以“学问渊通,文藻瑰丽”推荐李因笃。因笃以母老力辞。康熙已知其名,称他与朱彝尊、姜宸英、亚纯孙为“四布衣”,决心诏他出山,官吏奉旨催促,因笃欲以死抗拒。其母告曰:你死,七十老母依谁?被迫与李颙应召。顾炎武严厉批评他“非败其晚节,则必夭其天年。”(《亭林文集》)十八年会试,授翰林院检讨,命修《明史》,以母老辞,三上疏,康熙诏许终养。世人以因笃之退居为荣。回家后深居简出,非公事不至城邑。康熙二十三年(1684),因笃应聘主讲关中书院,七月,母病故。来送丧者有万人之多。后又讲学朝阳学院。康熙二十八年(1689),半身瘫痪,三十一年(1692)病故。 李因笃以诗闻名于世,《四库全书提要》称其诗“大抵意气苍莽,才力富赡,而亢厉之气,一往无前,失于粗豪者盖亦时时有之。”所著《诗说》,顾炎武称之为“毛、郑有嗣音矣!”所蓍《春秋说》,“汪琬亦折服焉”(《清史稿》)。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