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李东阳 |
释义 | 李东阳(1447—1516)明湖广茶陵(今属湖南)人,字宾之,号西涯。天顺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五年(1492),因撰《宪宗实录》成,进太常少卿,后擢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入内阁,专典诰敕。八年,以本官直文渊阁,参与机务,后进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曾奉敕编《历代通鉴纂要》,又著有《怀麓堂集》、《诗话》、《燕对录》等。 李东阳(1447—1516)明大臣、诗文家。字宾之,号西涯。祖籍茶陵(今属湖南),占籍北京。出生于北京西郊,自幼被称为神童。天顺六年(1462)中顺天乡试举人,次年成进士,选庶吉士,任职于翰林院二十九年。弘治七年(1494)入内阁,次年参预机务。历任礼部、户部、吏部尚书,文渊阁、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为宰辅长达十五年。明孝宗临终,遗命李东阳及刘健、谢迁辅政。正德八年(1513)致仕。卒赠太师,谥文正。为明代文坛重要人物,《明史》本传云:“明兴以来,宰臣以文章领袖缙绅者,杨士奇后,东阳而已”,“天下翕然宗之。”形成了以之为核心的“茶陵诗派”。作为台阁体与“七子”之间的过渡,影响很大。其诗“原本少陵(杜甫)、随州(刘长卿)、香山(白居易)以迨宋之眉山(苏氏父子),元之道园(虞集),兼综而互出之”(钱谦益《书李文正公手书〈东祀录略〉卷后》),并非专宗一家,刻意复古。其文以典雅流丽为长,不为艰涩之语,但又讲究法度,颇体现出台阁体的特点。平生著作宏富,朝廷典册又多出其手,著有《怀麓堂全集》,主持编纂校订《大明会典》、《历代通鉴纂要》、《宪宗实录》、《孝宗实录》。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一八一、《怀麓堂集》附录传记年谱。 李东阳 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茶陵(今属湖南)人。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孝宗弘治四年(1491),擢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入内阁专典诰敕。八年(1495),以本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又进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时阁中疏草多属之。后受顾命,辅翼武宗。武宗即位,屡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时刘瑾擅权,引焦芳入阁助之虐,诬害直臣,东阳委蛇避祸,营救被害之士,不遗余力。因与刘瑾周旋,颇遭时人讥刺。刘瑾事败,张永、谷大用等宦官用事,屡上疏,不听。后江彬等引边兵入豹房,乃辞职。东阳幼年聪颖过人,四岁能作经尺书,善诗文,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工篆隶书。奖成后进,门生众多。领袖文坛,一时诗人奉以为宗,称茶陵诗派。论诗重诗文之别,提出格调说,合声调格律以论诗,以声调辨析诗体,又从句法、字法等诗律问题着眼,研析入微。即从格律求声调,从声调来辨明诸家之体格。论创作反对摹拟,提倡流出肺腑之语,提出诗歌应当描写世间一切细事长语,尽天下之情势。其诗以雅淡为宗,散文追求典雅。对台阁体有所承袭,亦有所批评。为成化、弘治间文学风尚转变时期的代表人物。著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