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朱由检 |
释义 | 朱由检即“明思宗”。朱由检 1611—1644即明思宗。明代的末朝皇帝。1627—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封为信王。天启七年(1627)八月二十二日,明熹宗朱由校死,无子嗣,遗命以皇第五弟信王朱由检嗣皇帝位。朱由检八月二十四日即位,以明年为崇祯元年。这时,朝内政治混乱黑暗,社会阶级矛盾尖锐,东北地区后金军队步步进逼,形势严峻。年仅十七岁的明思宗,“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颇有励精图治,挽回危局的雄心壮志。“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勤惕励,殚心治理”(均见《明史·庄烈帝本纪赞》)。 他勤于政事,始终坚持经常召见大臣,“日御文华殿与辅臣议政”。夜晚批阅章奏,甚至“今苦多难,两夜省文书,未尝交睫”(《明史·后妃二·神宗昭妃刘氏》)。遇有灾害则“斋居文华殿,谕百官修省”,或亲自祷雨。因时势多艰,屡下罪己诏,崇祯八年(1635)十月,下诏罪已后,还“辟居武英殿,减膳撤乐,示与将士同甘苦”(《明史·庄烈帝本纪》)。而且为专心致志于国事,他禁戒女色,甚至在“闻香心动”的诱惑下,能自制不染。这些都表现他自强不息、发愤图强的精神。与他的父、兄相比,有天壤之别。 但是明思宗却没有把国家治理好,最后落了个亡国之君、吊死煤山的悲惨结局。这是由主客观原因造成的。主观原因,是明思宗存在两个致命弱点,即刚愎自用,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和性好猜疑,不能信用大臣。他自尊心强,听不得逆耳之言。例如他即位不久,大学士刘鸿训,在内阁“锐意任事”,明思宗对他的意见“有所不可,退而曰:‘主上毕竟是冲主’”这话伤了明思宗的自尊心,所以“深衔之,欲置之死。赖诸大臣力救,乃得稍宽”(《明史·刘鸿训传》),崇祯二年(1629)竟借故将他谪戍代州(今山西代县),崇祯五年(1632)死于戊所。又如崇祯九年(1636),大学士钱士升鉴于明思宗为政操之太切“因撰《四箴》以进,大指谓宽以御众,简以临下,虚以宅心,平以出政,其言深中时病”(《明史·钱士升传》)。但是明思宗非常不高兴,而且在他所上的另一奏疏的批语中谴责说:“即欲沽名,前疏已足致之,毋庸汲汲”(仝上)。前疏即指《四箴》,士升惶惧,引罪乞休。明思宗立即许之。明思宗对于顺耳之言及符合他想法的意见则很感兴趣,并加以重用,礼部侍郎周延儒和王应熊都是因“语皆迎帝意”而特旨擢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的。再如佞臣温体仁,就是因为善于揣测明思宗的旨意,施用奉迎之术,最后升任首辅,而且居位长达八年,任期这样长在崇祯时期是绝无仅有的。这样的奸佞之徒当道,必然要使政治黑暗、腐败。 明思宗重视任用有实际才能的人,曾提出“济变之日,先才后守”的主张,也不拘一格任用、提拔人才。但是,由于他性多疑,不能信用大臣。他重典绳下,动辄罪废,不假宽贷,就与此有关。所以在位期间,官吏更换非常频繁。十七年中兵部尚书换了十四个,刑部尚书换了五个,内阁大学士久任者也很少,十七年中竟先后用了五十人,其中首辅有十几人。高层官员这种走马灯式的更换,必然导致政治的不稳定。明思宗不信用大臣,便转而任用身边的太监。崇祯四年(1631),他命太监李奇茂监视陕西茶马,吴直监登岛兵粮、海禁,群臣合疏谏阻,他不听。几天后,他“召对廷臣于文华殿,历询军国诸务,语及内臣,帝曰:‘诸臣若实心任事,朕亦何需此辈’”(《明史·庄烈帝本纪》),道出了他任用宦官的原因在于不信用大臣。宦官多缺乏必要的教育与修养,“若辈多市井庸愚,冥然无觉,妄自尊大,故天下事日坏”(《崇祯遗录》)。同时重用宦官也引起他们与文武官员的矛盾,影响文官武将的积极性。正如《明史·庄烈帝本纪赞》所说:明思宗“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才,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败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成为导致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客观原因是女真族后金政权的威胁和国内农民起义的打击。这时后金政权的皇太极,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国势更强,决心入主中原。在位十六年中,前后五次大规模进攻明朝,深入关内,每次都“堕我名城,残我赤子,饱掠我玉帛金珠,不可胜数”(《邢襄题稿》),使中原人民遭受巨大涂炭。明朝政府也消耗大量军事和经济力量,使社会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崇祯元年(1628)爆发了高迎祥等支农民起义。后来起义军在李自成、张献忠领导下,转战南北,严重摧毁明王朝统治的大厦,最后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进入北京城。明思宗朱由检走投无路,自缢死。起义军将他与皇后的棺木放在昌平,昌平人启田贵妃墓以葬。四月,清兵入关。五月入北京,以帝礼改葬,谥曰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