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景廷宾起义 |
释义 | 景廷宾起义《辛丑条约》签订后,直隶广宗知县魏祖德等地方官吏勒索“摊派赔款”,激起群众抗争。广宗县北东台村武举景廷宾被推为联庄会总团头。在钜鹿县待机再起的义和团首领赵三多与景廷宾决定联合行动。直督袁世凯欺骗群众,将魏祖德撤职,换上赵馔任广宗知县。赵分化联庄会,拉拢景廷宾不成。袁世凯于1902年3月3日(光绪二十八年正月二十四日)派军进攻东台村,景廷宾指挥联庄会奋起还击,打伤营管带鲍贵卿。由于出现奸细,又有庄头动摇,景廷宾堂弟景贞等牺牲,助手刘永清负伤。景廷宾率众突围转战钜鹿,与赵三多所率义和团余部会合。4月23日(三月十六日)在钜鹿县厦头寺正式起义,提出“扫清灭洋”、“官逼民反”的口号,参加起义的约三、四万人,推景廷宾为龙团大元帅,刘永清为副元帅,赵三多为主将,参加过义和团的南和县水月寺老慈和尚(原名郝振邦)为军师。起义军攻威县,破官军,声威大振。直、豫、鲁三省交界饥民、游勇、义和团余部纷纷加入。清政府在帝国主义压力下,令袁世凯派出所部武卫右军等新军,由段祺瑞、倪嗣冲统率“进剿”。德、日军四千余人、法军二千三百余人也由北京开往广宗“助剿”。起义军在中外敌人夹击下转战河南成安、临漳(今属河北省),陷入重围,景廷宾被捕,并于7月25日(六月二十一日)在威县英勇就义。赵三多不久亦被叛徒出卖而牺牲,起义失败。景廷宾起义转战直,鲁、豫三省二十四州县,扬起“扫清灭洋”的旗帜,表明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把反帝、反封的斗争推进到新阶段。 景廷宾起义景廷宾起义,是继义和团运动之后的又一次农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义和团失败后,人民继续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1902年3月,直南广宗、钜鹿、南宫群众三、四万人在武举景廷宾的领导下,反对清政府替帝国主义搜刮赔款,以“粮捐并抗”、“所有地丁捐款概不缴纳”相号召,在钜鹿县履头村举行武装起义。景廷宾被推为“龙团大元帅”,竖起“官逼民反”、“扫清灭洋”的大旗,与义和团运动初期的著名领袖赵三多所部余众联合作战,所到之处,严惩贪官污吏,攻打教堂,惩办作恶多端的教士,深得群众拥护。顿时,直、鲁、豫三省边界人民纷纷响应,扫清灭洋军发展到十六万人,曾一度攻克威县和广宗县城,杀死法国教士罗泽溥。清朝直隶总督袁世凯急派段祺瑞等带兵镇压,并勾结德、日、法侵略军六千人配合进攻。起义军与中外反革命武装进行激烈战斗,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弹尽粮绝景廷宾被捕,7月,在威县英勇就义。不久,赵三多由于叛徒出卖,亦被捕牺牲。景廷宾被杀害后,赵洛凤父子又在威县起义,两三天内就聚集了五、六千人,声称要为景廷宾报仇,继续进行斗争。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