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晋铸刑鼎 |
释义 | 晋铸刑鼎公元前513年,晋大夫赵鞅等带领士卒在汝水旁边筑城,同时以赋税的形式向民间征集到一些铁器,铸成一鼎并把范匄执政时所制定的法律铸在鼎上。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连远在鲁国的孔子都知道了。孔子认为这简直会导致晋国灭亡,他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以为盟主。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铸于鼎上的具体法律条文虽已不得而知,但从孔子的言语却很容易看出:其中的某些内容一定是损害了贵族阶级的利益,破坏了传统的等级秩序。然而这种法律却又是贵族统治者自己制定的。从表面上看它好象是一种矛盾,而实际上它却反映了一历史的必然趋势,即社会的发展,国家政治力量的变化已动摇了贵族尊贵等级秩序的基础,为了维护其统治,他们不得不进行一些变革。变革之后,尽管其旧有的特权会受到某些限制,但其统治却能够维持住一种相对的安稳。因此从客观上讲,晋铸刑鼎是历史的进步,孔子等人对此大为震惊,则反映了他们思想观念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