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晋楚城濮之战
释义 晋楚城濮之战散文篇名。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叙晋、楚为争霸而在城濮交战。晋在战前促成晋、齐、秦三国联盟,又离间楚与盟国曹、卫之关系。临战时晋文公虚心纳谏,上下团结;而楚方君臣矛盾重重,主帅子玉轻敌,致使晋军重创楚师两翼而大获全胜,楚帅子玉兵败自杀。全文突出“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的主旨,揭示战争胜败之要素。描写重点是战前双方的外交纠纷、君臣对战争的态度,而于战争本身着墨不多,然人物性格如晋文公的老成持重与子玉的刚愎自用却刻画得十分鲜明。清冯李骅评文中交战“写得极其奇妙,然不过数行而止,文却于未战之前作无数翻腾,于既战之后作无数铺垫”(《左绣》)。

晋楚城濮之战 

城濮,地名,在今山东省范县临濮集。公元前632年,晋军为解宋围,与楚兵对峙于今山东一带。当楚军的战车开过来时,先轸就要出兵反击,被狐偃拦住。因为晋文公在外流亡时,曾到过楚,并受到了很好的招待。当时楚成王向晋文公:“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文公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楚成王执意要问具体的报答办法,文公不客气地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为了让晋文公不失于信,晋军勉强后退了九十里。楚军急起直追,最后两军对峙于城濮。两军将要开战的前一刻,文公对能否取胜还是没有把握。狐偃对他说:“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但文公还是总在想楚成王对他的好处,不忍下令开战。这时大夫栾贞子再次为文公申明利害,“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引文出处同上)经过一番思考,晋文公终于下令开战。两军一交锋,楚军主力便被先轸用计引入了晋军的埋伏圈,伤亡甚大。当楚军无力反击而怆惶退却时,又陷于了晋军的第二个埋伏圈。此处的晋国伏兵,由主帅魏犨所部,而魏犨是文公手下有名的猛将,因此给楚兵的杀伤更大。楚军主将子玉见自己的军队伤亡惨重,急忙收兵退出了战场。这样城濮之战便以晋国的大获全胜而告结束。在这场战争中,晋军缴获楚军战车一百辆,俘虏士卒一千人。晋军在城濮以楚的给养为食,休整了三天才班师而还。楚将子玉后来自杀。城濮之战是楚国在北上中遭受的一次十分沉重的打击,此后他北进的气势大大减弱,开始更多地向南方经营。与此相反,晋国在诸侯中的威望大大搞高,晋文公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