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春秋时期的重民思想
释义

春秋时期的重民思想 

春秋时期,随着天命观念的变化,人的地位开始更为明显地受重视了。当时人们已能提出这样的命题:“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既然天与神都尊照人的意志而行事,那么国政的治乱兴衰便完全取决于民了,统治者不可以凭天命的招牌再肆虐于民众头上。这一点甚至连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也明白了,他们认为:“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桓公六年》)可见春秋时期,民已相当受重视了。

民受重视在当时还表现在对用人为祭和为殉的批判。《左传·僖公十九年》载:宋襄公执鄫子,用为牺牲以祭神,司马子鱼指责这种残酷的行动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

殉葬用人的现象,在当时虽仍然存在,但相对于殷商或西周而言,统治者贵族已是有所收敛了,另外;用人殉葬已开始受到强烈反对,“黄鸟”之诗便是这方面的例子,伟大的哲人孔子甚至连用俑陪葬的做法,都加以抨击,诅咒:“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19: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