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中论》东汉徐幹著。《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引魏文帝《与吴质书》中说徐幹“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著《中论》二十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徐氏中论》六卷。现存本为上下两卷,二十篇,可能为宋人所并。其中《治学篇》反对“鄙儒”之“矜于诂训,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提出“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的论断,开以后玄学中“微言大义”之先声。其中《校辩》、《考伪》、《贵验》等篇,论述了名实辩言的思想,提出“事莫贵乎有验”。《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大都阐发义理,原本经训,而归之于圣贤之道”,列为子部儒家类。有《小万卷楼丛书》本、《龙溪精舍丛书》本及《四部丛刊》影印本。 中论书名。(1)亦名《中观论》。佛教著作。古印度龙树著,其弟子青目释,后秦鸠摩罗什译。四卷,二十七品,号称“五百颂”(实为四百四十六颂)。以宣传宇宙万有(“一切法”)本性自空,故无生、灭、断、常、同、异、来、去之区别(统称“八不”或“八不中道”)为主要内容。与《百论》、《十二门论》并称般若“三论”。为般若学之基本经典著作,中国佛教三论宗的理论来源之一。注疏甚多,有隋唐间吉藏《中论疏》十卷,《三论玄义》一卷等。(2)东汉末三国初徐干著。二卷,二十余篇。为阐明儒家经义之作。《隋书》录作六卷。今本凡二十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