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明代哲学思想 |
释义 | 明代哲学思想明初朱元璋为了巩固刚建立起来的明王朝,一方面大力加强专制皇权,同时加紧强化思想统治,大力提倡程朱理学。永乐时期,明成祖为了防范“天下士所为学,言人人殊,俗异而政无统”(《明史·选举志》),特命翰林学士胡广纂修《四书五经大全》、《性理大全》,汇辑宋元各家理学之说,颁行全国,作为士子求学和当官的必读教科书,凡不符合程朱理学的则视为异端予以排斥。明朝前期,靠着封建统治者的强制推行,程朱理学成了官方的统治思想。这一时期的理学家,主要是以薛瑄为主的“河东学派”和吴与弼为主的“崇仁学派”,他们在哲学上虽无甚创见,但在宣扬程朱理学方面却不遗余力。明代中期,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思想领域也起了巨大的变化。这时,程朱理学已显得陈腐,理学家也墨守成规,缺乏改革精神。于是心学崛起,陈献章学说成为明代从朱熹理学向王阳明心学演变的中间环节。陈献章认为宇宙只是一理的表现,这理便是心。他要求在静坐中“澄心”,他厌弃训诂辞章和科第之文,认为读书博识,不如静坐。陈献章学说的出现,使得“久抑而未彰”的心学复兴起来,结束了程朱理学的一统局面。明代中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沉重地打击着明朝的封建统治;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剧烈,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地方藩王接连反叛,企图夺取中央政权。明王朝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明代前期时崇奉宣扬的程朱理学,这时已成为僵化的教条和封建士大夫猎取功名的工具,逐渐失去笼络控制人们的力量。王守仁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立了他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企图用他的“心学”来代替客观唯心主义的程朱理学,作为维护明王朝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挽救当时的政治危机。王守仁的哲学思想集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大成,其主要内容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致良知”的先验唯心主义认识论;“知行合一”的封建伦理道德修养论。王守仁的“心即理也”的学说,是受佛教禅宗的影响,反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心外之理,成为程朱学派的反对派。他的“致良知”学说原是想给唯心主义找到新的理论根据,但在客观上却起到反对程朱的思想束缚,启发人们大胆去思考的积极作用。王守仁思想学说,在明代中后期思想界影响极大,并在发展中产生了不同的派别,主要有“浙中王门”、“江右王门”、“南中王门”、“楚中王门”、“北方王门”、“粤闽王门”等。王学在明中叶以后,出现了以王艮、李贽等为代表的王学左派。王艮建立“泰州学派”,他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方法,继承了王守仁的“良知”说。他的“安心为主”的说教,是教人安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不出怨言,不要反抗,因此得到统治者的鼓励,但他倡导的“百姓日用之道”等思想,成为李贽进步思想的先导。李贽晚年的哲学思想也接受了禅宗的唯心主义宗教观点,是属于唯心主义的。但是他反对传统的权威思想,坚决反对传统束缚和封建礼教,所以他的社会观是进步的,因而受到明统治者的嫉视,被迫害至死。明代中期成化、嘉靖年间,地主阶级中的进步人物罗钦顺和王廷相,继承张载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思想,对当时风行的陆王心学和作为统治思想的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提高了我国封建社会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论水平,为明清之际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当时先进的社会思潮奠定了基础。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