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无欲对物质生活欲望的压抑或禁制。始自《老子》。“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三章》)“无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三十七章》)其所谓无欲实为“少私寡欲”,即人满足于其所得,反对过分的享受。庄子则认为“欲”将伤性害德,“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庄子·徐无鬼》),主张“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荀子认为:“有欲、无欲,异类也,生死也,非治乱。”(《荀子·正名》)有生命就有欲望,有欲无欲与治乱无关,只在善于引导。三国魏王弼从“以无为本”出发,强调:“苟存无欲,则虽赏而不窃。私欲苟行,则巧利愈昏。”(《老子指略》)北宋周敦颐认为无欲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准则和成为圣人的唯一途径。“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通书·圣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