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无极太极之辩 |
释义 | 无极太极之辩南宋哲学家朱熹与陆九渊之间围绕无极与太极的关系问题而展开的一场争论。“无极而太极”是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的命题,朱熹于此在理论上作进一步的阐发。他指出:“盖其所谓太极云者,合天地万物之理而一名之耳,以其无器与形,而天地万物之理无不在是,故曰无极而太极,以其具天地万物之理而无器与形,故曰太极本无极也。”(《朱晦翁文集·隆兴府学濂溪先生祠记》)朱熹明确诠释“太极”是“合天地万物之理”的总汇,它是无所不在的,同时,理又是抽象的形上存在,具有无形无象的特征。因此,无极和太极并非二物,“无极”只是用来形容太极所具有的无形无象之特征。然而陆九渊反对朱熹上述的观点,陆氏从史实出发,指出“无极”二字并不见诸儒家经典,它原是《老子》用语(见《老子·二十八章》),认为:“太极实有是理,圣人从而发明之耳……〈易〉大传曰:‘易有太极’。圣人言‘有’,今乃言无,何以?作大传时不言无极,太极何尝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根本耶?”(《象山先生全集·与朱元晦》)指出在“太极”的“上面加‘无极’字、正是叠床上之床,架屋下之屋……岂宜以‘无极’字加之太极之上!”(同上)“直将‘无’字搭在上面,正是老氏之学”(同上)。朱、陆对“极”字也有不同的训释而得出各自不同的见解。朱熹将“极”字训作“至极”,他说“圣人之意,正以其究竟至极无名可名,故特谓之太极”(《朱晦翁文集》卷三十六)认为无名无状的万理之理的“太极”是万化本源。而陆九渊则把“极”训作“中”,据汉儒经学家郑玄注释“太极”说:“极中之道,淳合未分之气”(王应麟引《郑康成易注》)。陆九渊根据《易·系辞》而认为“一阴一阳已是形而上者,况太极乎!”(《象山先生全集》卷二)故“阴阳即太极”(《象山先生全集》卷二十三),不承认阴阳之外还有太极的存在。而朱熹反对训“极”为“中”,强调“太极之义,正谓理之极致耳。……今以大中训之,又以乾坤未判、大悟未分之时论之,恐未安也”(《朱晦翁文集·答程可久》),不同意用“中”字或浑沦未判之元气概念来解释太极。朱、陆之间的无极太极之辩是涉及宇宙生成问题的争论。王阳明及其后学虽对陆九渊心学极尽表彰之力。但讳言朱、陆的无极太极之辩,并在编集陆九渊文集时特意删除朱、陆辩论“无极”的七篇书信。其意似难苟同陆九渊在前一问题上的态度。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