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无明 |
释义 | 无明梵文Avidyā的意译。佛教名词。据《成实论》:“邪念即无明别名。”故名。亦名“痴”。《俱舍论》卷四:“此中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无智、无显。”即无有智慧,愚昧不明,为佛教轮回转生最基本的理论——“十二因缘”之首,宣称由于“无明”而产生之善与不善等行为,能引起死生苦痛无涯,而不得“解脱”。 无明梵文Avidyā的意译,亦名“痴”(Moha)、“愚痴”。佛教用语。有时与“惑”通用,称为“愚惑”。“十二因缘”之一;“三毒”之一;“根本烦恼”之一。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懂佛教道理的世俗认识。《俱舍论》:“痴谓无明”,其“体”“谓不了知谛、宝、业、果”。“谛”指“四谛”,“宝”指“三宝”,“业、果”指因果报应。又说:“于宿位中诸烦恼位至今果熟,总谓无明……由无明彼现行故。”指“无明”贯彻于“三世轮回”的始终;“轮回”以及引起“轮回”的“烦恼”之所以能够发生,就在于“无明”的作用。然轮回三世即指一切世俗世界,故无明亦是一切世俗世界的原始总因。《大乘起信论》:“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即把认识事物,分别是非的活动,统称无明,或曰妄心,有此无明妄心才有世界一切境界,“当知世界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由此证成“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的“唯心”原理。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