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方孝孺 |
释义 | 方孝孺(1357—1402)明浙江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人称正学先生。方克勤之子。幼聪颖,及长从学宋濂,有“小韩子”之誉。洪武二十五年(1392)以荐授汉中府教授,蜀献王聘为世子师。名其读书之庐曰“正学”。建文初,召为翰林侍讲,迁侍讲学士,更定官制后改文学博士,总裁《太祖实录》等书。力主复古改制,创行井田,对建文朝政策影响较大。靖难之役中,朝廷诏檄多出其手。曾致书燕世子朱高炽,谋离间燕王父子。又上割地求和计,以缓燕师,均未成。燕王夺位后,命起草登基诏,坚执不从,全族被杀。著作甚富,有《孝经诫俗》、《周易考次》、《宋史要言》,《帝王基命录》等。永乐中禁藏其书,犯者至死。后人辑其所遗成《逊志斋集》。 方孝孺(1357—1402)明学者。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今属浙江)人。从宋濂学。初为汉中教授,蜀献王聘为世子师。名其读书之堂曰“正学”,人称正学先生。惠帝时,召为翰林院侍讲,旋迁侍讲学士。曾主持纂修《太祖实录》等。后被燕王朱棣(明成祖)磔于市。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谓“古之治具五:政也,教也,礼也,乐也,刑罚也。今亡其四而存其末,欲治功之逮古,其能乎哉!”(《杂诫》)论天理人欲、义利之辨,认为“养身莫先于饮食,养心莫要于礼乐,人未尝一日舍饮食,何独礼乐而弃之”。“好义如饮食,畏利如蛇虺”。“尚鬼之国多病,好利之国多贫”(同上)。有《逊志斋集》等。 方孝孺(1359—1402)明诗文家、学者。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学者称正学先生。宁海(今属浙江)人。早年师从宋濂,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洪武年间,以荐授汉中府教授。蜀王聘为世子师,并名其居室为“正学”。建文初年,任命为翰林侍讲学士,名重一时,深受朝野倚重。燕王朱棣“靖难”之师攻克京师,召方孝孺草登基诏书,孝孺服丧而至,号哭彻殿堂,掷笔于地,答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遂被杀,灭十族,受株连者数百人。其学术醇正,以道统自任,文章纵横豪放,词锋锐厉。长于议论、叙事。诗非所擅长。其文学观点集中表现在《苏太史文集序》中。著有《杂诫》,诗文集有《逊志斋集》,别本题《方正学文集》。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一四一、《明儒学案》卷四三。 方孝孺 1357—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学者称正学先生,宁海(今属浙江省)人。幼受庭训,得宋二程之学,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故以“孤凤”相誉。明太祖洪武中,任汉中教授、蜀王世子师。建文帝时,任翰林侍讲、侍讲学士、《太祖实录》总裁、文学博士等。燕王朱棣举兵,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燕王攻入南京,命其起草登极诏书,他投笔于地,拒不受命,朱棣以灭九族相威胁,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明史·方孝孺传》),终被磔死,诛及十族,死者达870余人,即所谓“瓜蔓抄”。孝孺为明初理学家,刘宗周、黄宗羲称其为“程朱复出”、“千秋正学”、“明之学祖”。其学宗朱熹,而驱斥佛、道二氏,于心性修养,偏于内省,认为君子学道当有经世宰物之心,主张以《周礼》齐家治国,斥佛、道为异端,否定人死后有鬼魂的有神论观点。方氏又是明初著名散文家,其论文,倡言明道宗经,强调作文贵有新意,推崇庄周、李白、苏轼的作品。其文风雄健豪放,散文析理透沏,意义深刻,词锋犀利,在明初独树一帜。因孝孺获罪明成祖,其学被禁,著作多散佚,明后期开禁,仅辑得24卷,收入《方正学先生逊志斋集》。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