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新安理学 |
释义 | 新安理学指从南宋至清末约七百年间在江南徽州(今安徽黄山市)一府下属六县(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所形成的既有地域性又有普遍性的一种哲学流派。因徽州府治古称“新安”,故名。该学派崛起于南宋,发展于元代,全盛于明代,衰落于清代,在其历经七个世纪的演变过程中,始终有着一脉相承的学者群体和一以贯之的学术宗旨。清初学者赵吉士在其笔记《寄园寄所寄》(《四库全书》“杂家类”存目十)中特设“新安理学”一节,列举了朱熹以下十四位最著名的新安理学家代表人物。他们共同的思想旨趣是以朱子之学为宗,主张尊经穷理,讲明正学,经世致用,持守名节,号为“朱门嫡传”,故新安理学也称“朱子之学”。新安理学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途径和特色。南宋时多以尊奉和传播朱子学说为己任,如程大昌(字泰之)、程洵(字见夫)、吴昶(字叔夏)、汪莘(字叔耕)等。元代学者一方面力排诸儒异论和佛道异教,积极维护朱子之学的纯洁性,另一方面则加强对朱子之学的研习,多有引申和补益,如胡炳文(字仲虎)、程复心(字子见)、陈栎(字寿翁)、许月卿(字太空)等。明代学者前期如朱升(字允升)、汪克宽(字德辅)则旁注诸经,试图通过明源察始,摆脱盲从和守旧之习;中期学者如郑玉(字子美)、赵汸(字子常)则站在“右朱”立场上,试图通过“和会朱陆”,以去朱子之弊。晚明和清初,因受心学思潮和考据学风的影响,先后出现了旁依陆王学派和精研训诂的嬗变,前者如程文德(字舜敷)、潘士藻(字去华)等,后者有江永(字慎修)、程瑶田(字易田)等,他们虽然也尊信朱子,却不再弘传理学。此时仍有程曈(字启皦)等人固守门户,却未能光大,致使新安理学渐趋式微,至戴震(字东原)方告终结。戴氏本经求是的治学方法仍与新安理学的尊经穷理一脉相承,但总的学术走向是以治经为途径。戴氏本着启蒙思想的精神,终于彻底放弃了新安理学的宗朱立场,举起了反对正统理学的旗帜。自此以后,新安学者大多致力于考据,新安理学遂为皖派经学所取代而告终结。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