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新唯识论》现代熊十力著。1923年先在北京大学口头讲授,1932年以文言文本自印行世,流传极少。1938年起,由本人及其学生译成语体文,1942年印行上、中卷,1944年上、中、下卷全部成书,由商务印书馆发行。共九章。以发挥《周易》为本旨,综合宋明陆王心学和佛教大乘空宗法相唯识学,自成体系。为别于佛家唯识旧义,故以《新唯识论》名书。内容首立《明宗》章,为全书纲要。明确认定“今造此论,为欲悟诸究玄学者,令知一切物的本体,非是离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识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实证相应故”。即究万殊而归一本,要在返之此心,排除理智,强调内心证会。以为实体即本心,论证“万法唯识”,在此前提下,提出“翕辟成变”的宇宙论,贯彻了传统哲学中体用不二的观点和《周易》“相反相成”的变化法则。在人性论上提出“性修不二”的学说,认为天(性)与人(修)、本体(性)与工夫(修)是统一的,“成性”即是“复性”,强调“成性”不是“纯依天事”,亦有赖于“人之自创”,因而“首贵立志”,以意志的力量使隐微的本性得以引发而显著起来。末有“附录”,解答有关问题。收入《熊十力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