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敦煌曲子辞 |
释义 | 敦煌曲子辞敦煌文学文体名。载于敦煌写本、按隋唐燕乐曲调谱写的作品。由于受器乐曲的节制,配合确定的曲调,故有节奏鲜明、辞式稳定的特点,是南北朝以来中外音乐相融合的产物。现存敦煌曲子辞约一千首,包括使用教坊曲调、演为后世词调的作品,也包括《十二时》、《五更转》等僧侣所作的长篇联章辞。由于它同民间生活、民间歌舞风俗联系密切,故题材广阔,能多方面反映社会现实,并塑造出众多人物形象,如贾客、渔夫、豪侠、道士、僧徒、磨面娘子、少年将军等。其区别于文人曲子辞的风格特点是朴实自然、流利尖新、富于表演性和故事性。由于来自民间歌场踏歌的风俗,故往往使用多首乃至数十首联章;由于用于民间表演艺术,故有对话、问答、第一人称代言、故事叙述等性格化、情节化手法。其语言通俗生动,如“两眼如刀”、“把人尤泥”、“一只银瓶子两手拴”诸语。此外《菩萨蛮》“溪边舞”连用十组叠字描摹江畔舞蹈,《菩萨蛮》“千般愿”连举七种不可能之事喻爱情的坚贞,亦属修辞手法上的大胆创造。其最早的总集是《云谣集杂曲子》。此集因调系辞、标明“曲子”,作品多用妇女口吻,可证是有乐工伴奏的、用于歌妓演唱的唱本。它代表了直接影响于文人词的一种曲子辞类型,为解决词的起源问题提供了坚实的证据。鉴于中西音乐文化的融合、大量具有固定曲度的乐曲的流行、因声度词成为普遍的歌辞创作方法,是曲子辞得以存在的历史条件;而文人同乐工歌妓的接触、表演性的曲子辞向游戏性(例如酒令)的曲子辞的转变,则是文人词得以存在的历史条件:因此可以说,敦煌曲子辞反映了“词”这种新兴文体的早期形态。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