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支遁 |
释义 | 支遁即“支道林”。 支遁(约314—366)亦称“支道林”。东晋僧人。般若学派“六家七宗”之一“即色宗”的主要代表。字道林,世称“支公”、“林公”。俗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北)人,一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州)人。家世事佛,早年学习佛教大乘般若学,精通《道行般若经》及《慧印三昧经》。25岁出家,后在江苏和浙江一带从事佛教活动。曾应晋哀帝之请,在京都建康(今南京)东安寺住三年,讲《道行般若经》。史载“每至讲肆,善标宗会,而章句或有所遗,时为守文者所陋”(《高僧传》卷四)。然却受到玄学家的赞赏。常与谢安、王羲之等相游,以善谈玄理名噪一时。又曾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论《庄子·逍遥游》,并作注解,群儒旧学莫不叹服。孙绰作《道贤论》,比之为向秀,谓“支遁、向秀雅尚庄、老,二子异时,风好玄同矣”。所注《庄子·逍遥游》,阐发只有无待的圣人的心才能逍遥的神秘主义人生观,独拔群儒,博得清谈者流的仰慕。作《即色游玄论》,创般若学即色义,主张“即色本空”,就事物的现象谈空的观点。还著有《释即色本无义》、《道行旨归》和《圣不辩知论》等。所著大部已佚。清严可均编《全晋文》辑有残文,其中《大小品对比要钞序》,系现存他有关佛教哲学的主要著作。 支遁(314—366)东晋高僧。本姓关,字道林。陈留(治今河南开封东南)人,一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州西)人。幼有神理,聪明秀彻。尝隐修支硎山,别称支硎,世称支公,又称林公。初至京师,甚得太原王濛器重。年二十五出家,谢安、王羲之等与之结方外交。后入剡,于沃州小岭立寺行道。隆和元年(362),在建安东安寺讲《道行般若经》。善谈玄理,倾动一时。太和元年(366)还山,卒。原有集,已佚。《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其文二十六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十八首。生平事迹见《晋书》卷七九、《高僧传》卷四。 支遁 314—366东晋名僧。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俗姓关,后从师改姓,世称“支道人”或“支公”、“林公”。家世事佛,幼聪颖,好读经,尤通《般若道行品经》、《慧印三昧经》。年二十五出家。每主讲肆,善标宗会,而章句或有所遗,时为所文者笑。初居灵嘉寺,寻入剡山(今属浙江嵊县)立精舍,学问自娱。晋哀帝时,召至京师东安寺,讲道行船若,居留三载放还。与东晋名流谢安、王羲之、孙绰等友善,诗文酬答,放情山水。善五言诗,文采风流,以清丽玄远称。又好老庄之学。曾在洛阳白马寺与诸名士谈《庄子·逍遥游》篇,成其注解,群儒叹服。为佛《般若》学“即色宗”创始人,“即色宗”为《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主张“色即为空,无即为妙”。有《即色游玄论》、《庄子·逍遥游注》、《圣不辨知论》、《支遁林集》等行世。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