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中庸
释义
《中庸》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原为《礼记》篇名。相传战国初子思所作。集中论述“中庸”和“诚”。以“中和”释“中庸”,视为君子的最高道德准则。认为“诚”是“天之道”,“物之终始”,“是故君子诚之为贵”。“唯天下至诚”,就能“尽其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把“至诚”看成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修养境界。并提出“尊德性而道问学”作为“诚”的修养途径。对宋明理学产生重要影响。《宋史·道学传·序论》称:程颢、程颐“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朱熹则把伪《古文尚书》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唯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奉为《中庸》所阐述的“传授心法”,又作《中庸章句》,将《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刊刻《四书》,以发挥其理学思想。
中庸①儒家术语。中,不偏不倚,中正之意;庸,平常,常道之意。孔子首倡“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以此作为人们言行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旨在利用对立面相互依存的关系防止事物发展到极端而向反面转化。主张“无过无不及”,不走极端;“宽以济猛,猛以济宽”,以一端制约另一端;“居安思危”,兼顾两端;“天下有道则见,天下无道则隐”,因时权变。《礼记·中庸》认为“中节”(即适中)乃“天下之达道”,主张“执其两端用其中”。儒家后学进而宣称中庸为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为常道、常行之德,天命之性,天下之正道正理。②《礼记》篇名。相传战国子思作,一说秦汉之际儒者作。《礼记·中庸》孔颖达疏引郑玄目录:“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篇中以“中和”为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和世界万物的基本秩序。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以“诚”为个人修养的至极境界及世界本体。把“诚”与天道、社会历史相联系,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达到“至诚”就可前知兴亡、祸福。唐韩愈、李翱着力推崇,宋程颢、程颐奉之为“孔门传授心法”,认为“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二程全书·程氏经说》有《中庸解》一篇,传为吕大临作。朱熹曾撰《中庸章句集注》,又作《中庸或问》,以理学思想解释原文,将伪《古文尚书》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奉为《中庸》之“传授心法”。以之与《论语》、《孟子》、《大学》合为《四书章句集注》。清毛奇龄《中庸说》、李塨《中庸传注》与朱论相异。
中庸儒家倡导的一种宇宙观、方法论和道德境界。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义;庸,有平常、常道、用等义。语出《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以“中庸”为最高的美德。要求“事举而中”,反对“过”和“不及”。子思作了发挥,不仅以“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释“中庸”,而且赋予“中庸”以“中和”新义,视之为天地万物的法则,并以此作为道德修养的要求。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同上)认为感情处于“中和”状态,就能保证本性因无情欲之蔽而发扬光大,进而达到使“天地位”、“万物育”即天人合一的极境。由此提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主张,既要求“高明配天”,又要求“择乎中庸”,从而使“拳拳服膺”于封建道德“而弗失之矣”,即所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同上)。后儒释“中庸”多以此说为据,但又各异趣。东汉郑玄曰:“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礼记注·中庸》)三国魏何晏谓:“庸,常也。中和可常之德。”(《论语集解·雍也》)北宋程颢、程颐则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遗书》卷七)“中庸,天下之正理。德合中庸,可谓至矣。”(《论语解》)南宋朱熹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中庸章句》)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