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拓跋焘 |
释义 | 拓跋焘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408—452拓跋焘(408—452),北魏皇帝。明元帝拓跋嗣长子,小字佛狸,公元423年至452年在位,所用年号依次是始光(424年始)、神䴥(428年始)、延和(432年始)、太延(435年始)、太平真君(440年始)、正平(451年始),谥号太武帝,庙号世祖。拓跋焘在执政的三十年中,对外,南征北伐,开疆拓土,武功赫赫,灭亡北燕、北凉两国,到公元439年终于结束了西晋以来北方十六国割据分裂的局面,统一了黄河流域,使北魏和南朝宋形成对峙局势。对内,重用汉族大地主范阳卢玄、博陵崔绰、清河崔浩、赵郡李灵、渤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一大批人管理政权,建立或改革制度;公元438年,下令五十岁以下的沙门(和尚)还俗为民,服赋役,446年,禁止佛教,毁灭佛经、佛像、佛塔、佛寺,坑杀僧人,为国家争得了土地和劳动力。晚年宠信中常侍宗爱,信其诬告,错杀东宫官员几十人,太子拓跋晃也惊吓至死。452年3月,被宗爱害死,时年四十五。《魏书·世祖太武帝纪》说他:“性情俭率,不好珍丽”;知人善任,能从士卒中选拔将帅,任官只看才能,不计门第出身;赏罚分明,“功者赏不遗贱,罪者刑不避亲”,执法严峻,常说:“法者,朕与天下共之,何敢轻也”,因而大臣犯法,他决不宽恕;善于用兵,所向无敌。总之,拓跋焘是北魏历史上优秀的封建帝王之一,以其雄才大略巩固和壮大了北魏政权。然而,连年征伐,以残忍手段灭佛,无疑加深了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晚年偏信奸佞,冤杀无辜,终祸及自身。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