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才性
释义 才性儒家人性论范畴。指人的材质与本性的关系。《孟子·告子上》:“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不能尽其才者也”。认为人的材质同本性一样是先天的,与生俱生而无不善。后成为魏晋玄学评论人物的命题。指人的才能同德性的关系。有同、异、合、离四派不同的主张。异离派认为,人的才能与德行未必一致,以嘲讽依附司马氏集团的傅嘏等人“才高”而“识劣”(《三国志·荀彧传》裴松之注引何劭《荀粲传》)。合同派则认为“天下孰有本(德性)不足而末(才能)有余者邪?”(同上)并反唇相讥曹魏外戚何晏等人是“无实才”的“败德”(《三国志·傅嘏传》裴松之注引《傅子》)。宋明理学发展了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气禀与本性、人欲与天理的关系。《二程遗书》卷十八:“性即是理。理,则自尧、舜至于途人一也。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方贤,禀其浊者为愚。”主张通过教育变化人的气质,以灭人欲,存天理。
才性指才与性的关系。才指材质;性指人之本性。在先秦时孟子以人生来具有的仁、义、礼、智四端为性,故认为人性皆善,“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上》)。肯定了才与性是一致的。东汉王充认为人性有善、中、恶之分,故由不同的人性而决定各异的才质。“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高不可下,下不可高。”(《论衡·本性》)宋儒亦常谈才性,北宋程颐说:“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才则有善与不善,性则无不善”(《遗书》卷十九)。南宋朱熹以“才”为“性”的先验的能力,“人之有才者,出来做得事业也。是它性中有了,便出来做得”(《朱子语类》卷五)。“人有是性,则有是才。性既善则才亦善”(《孟子集注》)。肯定性善才亦善,与程颐之说稍异。清颜元认为:“才非他,即性之能也;气质非他,即性情才之气质也。”气质是纯善的,舍气质则无所谓性,故“性、情、才之皆善”(《存性篇》卷一)。与二程说法不同,戴震则以才为性的外在表现,“各如其性,以有形质,而秀发于心,征于貌色声曰才”(《原善》);“由成性各殊,故才质亦殊。才质者,性之所呈也”(《孟子字义疏证·才》)。才与性是相依存而不可分的。
才性三国魏末清谈命题之一。指才能与性格的关系。详“才性之辩”、“才性四本”。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2: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