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戴逵 |
释义 | 戴逵(约326—396)东晋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安道。少博学能文,善鼓琴,工书画。因不乐当世,故屡召不仕。曾与慧远辩难“因果报应”之有无。认为人的寿夭、贤愚皆出于自然,“性有修短之期,故有彭殇之殊;气有精粗之异,亦有贤愚之别。此自然之理,不可移者也”(《释疑论》)。并以“束修履道,言行无伤,而天罚人楚,百罗备婴;任性恣情,肆行暴虐,生保荣贵,子孙繁炽”(同上)的社会现实,诘问“积善之报,竟在何乎?”(同上)宣称:“分命玄定于冥初,行迹岂能易其自然哉?”(《答周处士难释疑论》)以自然命定论,反对“因果报应”说。信守儒家礼法,深以“放达”为非。把当时名士的放达,斥为乱德、乱道之行。著有《释疑论》、《答周处士难释疑论》、《放达为非道论》等,《全晋文》辑有部分佚文。 戴逵(约330—395)东晋雕塑家、画家、无神论者。字安道。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西南)人。少博学,好谈论,善属文,工书能琴兼治各种巧艺。终身不仕。他反对佛教因果报应说,著《释疑论》,与当时名僧慧远等反复辩论。主张“人资二仪之性以生,禀五常之气以育”,性有长短,气有精粗,因此表现出寿夭、贤愚之别,“此自然之定理,不可移者也”。继承了汉代王充的偶然论思想,对生死等现象作了无神论的解释,认为“善恶福祸,或有一见,斯自遇与事会,非冥司之真验也”(《答周处士难释疑论》)。故人的生死、善恶、贤愚等均“非积行所致”,驳斥了佛教有神论。认为佛教“积善积恶之谈,盖是劝教之言耳”(《与远法师书》)。并以“烛火喻形神”的神灭思想反对佛教神不灭思想,指出:“火凭薪以传焰,人资气以享年;苟薪气之有歇,何年焰之恒延?”(《流火赋》)又深恶元康之际虚无放荡之风,著《放达为非道论》,认为“竹林之为放,有疾而为颦者也;元康之为放,无德而折巾者也”(《晋书·隐逸传》)。把元康名士的放达斥为“乱德”、“乱道”之行。另有《竹林七贤论》,已佚,《全晋文》辑有部分佚文。 戴逵(?—396)东晋文学家、雕塑家、画家。字安道。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少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不乐当世,常以琴书自娱。太宰武陵王晞使人召其鼓琴,他摔琴不赴。后徙居会稽剡县。孝武帝时累征不就,逃于吴。性高洁,常以礼度自处。深以放达为非道,撰《放达为非道论》,著称于时。又善铸佛像及雕刻,曾为山阴灵宝寺造丈六无量佛木像及菩萨像。又为瓦棺寺塑五世佛,与顾恺之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所赠玉佛,并称“三绝”,今不传。信奉佛教,但反对因果报应说,著《释疑论》,与名僧慧远等反复辩论。所绘人物山水,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称之为“情韵绵密,风趣巧发”。原有集,已佚。《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其文一卷。生平事迹见《晋书》卷九四。 戴逵 约325—396东晋画家、雕塑家。字安道,谯郡铚(今安徽宿县)人,后居会稽剡县(今浙江新昌县)。少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其余巧艺莫不毕综。曾以鸡蛋汁、溲白、瓦屑作郑玄碑,并著文章,手自镌刻,词丽器妙,观者无不惊叹。虽出身于士族,又多才多艺,然终生不愿做官,甘为“隐逸”。品性高洁而不放达,属魏晋时期之文化清流。史载,太宰、武陵王晞闻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对使者破琴道:“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一时传为佳话。在绘画艺术上,人物、山水、走兽都有相当成就。谢赫《古品录》说其绘画“情韵连绵,风趣巧拔。”又评其“圣贤”图像,“荀(勖)、卫(协)之后,实为领袖。”张彦远说他“山水极妙。”其《七贤》等五幅作品备受顾恺之推重。绘画作品主要有《吴中溪山邑居图》、《故人弄猿图》、《尚平子图》、《董威辇诗图》、《阮稽像》、《名马图》、《五天罗汉图》等。又擅长于雕刻及佛像铸造。首创干漆夹苎雕塑法,曾造大型无量寿佛像,身高六丈,积三年之功而成。《宋书·戴颙传》载:“自汉世始有佛像,形制未工,逵特善其事。”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