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战国策
释义
《战国策》又名《国策》。战国时游说之士的谋策和言论的汇编。西汉刘向编订。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校战国策书录》)。通行本乃东汉高诱注本三十三卷,散佚后经北宋曾巩访求士大夫家藏本补充重编而成。鲍彪将西周移至卷首,编为十卷。元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清黄丕烈作《重刻剡川姚氏本战国策札记》三卷。马王堆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与今本《战国策》内容相似,由文物出版社编为《战国纵横家》。
战国策简称《国策》。国别体史书。一般认为由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官或策士的史料、笔录编纂而成,非一时一人之作。最后编定者乃西汉末刘向。刘向校录群书时发现诸抄本“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便依国别、按时序重新编订,去其重复,得三十三篇。“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刘向《校战国策书录》)。此名遂沿用至今。此书记载春秋以后至楚汉之起的二百四十五年间史事(前453—前209)。内容主要为当时策士、谋臣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和有关主张、言辞。广泛地反映了战国时代错综复杂的历史。较之其他史书,则显虚构成分多,文学性强。全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国策。其中所记策士、谋臣之思想、情操及所起的历史作用各不相同:有不择手段追名逐利者,如苏秦、张仪之流,朝秦暮楚,权谋谲诈;有排难解纷、消兵弭战者;有不畏强暴、沉毅勇决者,如荆轲、唐雎等。也颂扬了一些有作为的统治者,表现了一些以民为本、崇尚革新的进步思想。所记多有夸张失实处,其思想内容在封建时代颇遭非议。然艺术成就却为世所公认。其文特点长于记事,善夸张渲染;说辞气势磅礴,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或曲折迂回,巧设机彀,或危言耸听,颇具说服力;善以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大量运用寓言、比喻、典故,尤显生动活泼;语言铺张扬厉,富于文采。对汉以后的辞赋家、散文家均有深远影响。对后世小说、戏剧创作之作用巨大。东汉末高诱为之作注。流传至唐以后残缺不全,北宋曾巩曾予辑补。南宋初,姚宏据曾本及高诱残注重加校定,即今三十三卷高注本。又有鲍彪作《战国策注》,元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纠鲍本之失,为一较佳注本,即今鲍、吴注十卷本。1972年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名《战国纵横家书》,是研究《战国策》的重要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战国策》点校本,以姚本为底本,将鲍、吴诸注及清黄丕烈札记汇集而成,并将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释文附于书后。
战国策综合性刊物。1940年4月1日创刊于昆明。战国策编辑社编辑。1941年7月20日后停刊,共出十七期。撰稿人有林同济、沈从文、陈铨、何永佶、雷海宗等。以思想理论探讨为主,宗旨是“非红非白,非左非右,民族至上,国家至上”,提倡战国时代的“大政治”,对抗战有消极影响。
战国策书名。作者不详。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西汉刘向整理编次,以其内容主要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乃命为今名。是一部记载战国史事和策士议论、权谋的汇集,共三十三篇,计东周、西周各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赵、魏各四篇,韩、燕各三篇,宋、卫合为一篇,中山一篇。东汉末年高诱为之作注。流传至唐以后残缺不全,北宋曾巩校勘馆阁藏书,勤加搜访,全书得以复完。但高诱注仅存第二至四、六至十、三十二、三十三,共十卷。南宋初姚宏据曾本及高诱残注重加校定,即今流行的三十三卷高注本。又有与姚宏同时的鲍彪,依据曾本,删去高注,改变原编,定为西周一,东周二,秦三,齐四,楚五,赵六,魏七,韩八,燕九,宋、卫、中山十,并移动章次,重新作注,为《战国策注》十卷。鲍注虽便于读者,然谬误不少。元代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纠正其失,常参用姚本,为一部较佳注本,即今所见的鲍、吴注十卷本。本书资料丰富,文章优美,为研究战国史的重要依据。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记述战国时事,定名《战国纵横家书》,与本书内容相似。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