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戒律 |
释义 | 戒律①佛教名词。合梵文Śīla(戒、持戒)和Vinaya(律)的意译而成,或仅指“戒”言。戒者,制也,含禁绝、制止之义,有五戒(一不杀生;二不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比丘戒)、三百四十八戒(比丘尼戒)等种类。律者,法也,系对“戒”的解释,规定犯与不犯、轻与重等各种界限。②道教名词。系防止道士“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文。始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上清、灵宝、新天师道等道派沿袭佛教戒律,制“五戒”、“八戒”,以及吸取儒家伦理思想而制定“十戒”和其他戒律。 戒律合梵文Śīla(尸罗)和Vinaya(毗奈耶)二字意译而成。佛教用语。泛指佛教为出家、在家信徒制定的一切戒规。“戒”是“禁制”的意思。“律”是“调伏”的意思。按内容可分为*止持戒与*作持戒两大类。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