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慈禧太后
释义
慈禧太后(1835—1908)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清咸丰帝妃。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咸丰十一年十二月抬入镶黄旗)人。咸丰二年(1852)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四年封懿嫔。六年生载淳。次年进懿贵妃。十一年咸丰帝死于热河行宫,其子载淳即位,改元祺祥,与孝贞皇后钮祜禄氏并尊为皇太后,徽号慈禧。居丧时住行宫烟波致爽殿西暖阁,故称西太后。同年十一月与恭亲王奕䜣发动政变,杀辅政大臣载垣、端华、肃顺,改年号同治,实行两太后垂帘听政。采用奕䜣的“借洋兵助剿”政策,依靠外国侵略者支援和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力量镇压太平天囯及各地人民起义,支持开办洋务活动。同治十三年(1874)载淳病死,策立四岁侄载湉为帝,改元光绪,仍垂帘听政。继续推行对外妥协政策,订立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光绪十五年(1889)名义上“撤帘归政”于光绪帝,但仍控制军政实权。二十四年发动戊戌政变,幽禁光绪帝,捕杀维新派,废除新政。次年十二月(1900.1)与荣禄等策划,立溥兲为大阿哥,谋废光绪帝。二十六年对义和团采取“剿抚兼施”之策;并于五月二十五日(6.21)对外宣战。七月八国联军陷北京内城前,挟光绪帝仓皇出逃西安。途中下令屠杀义和团,命奕劻、李鸿章等与侵略者议和。十二月颁布“实行新政”上谕。次年宣布“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卖国政策,同十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三十一年宣布“预备立宪”,以缓和矛盾,抵制革命。三十四年十月与光绪帝相继病死。

慈禧太后  1835—1908

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清史上称“孝钦显皇后”。清文宗奕詝(咸丰)妃,满族人,姓叶赫那拉氏。出身旗籍职官人家,父亲惠徽,做安徽道台。她生了清穆宗载淳,在同治朝称太后,宣统朝称太皇太后。1852年被选入宫,封兰贵人。1856年生载淳,封懿妃;次年,进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死于热河(今河北承德)行宫,其子载淳六岁即位,年号祺祥。她同皇后钮祜禄氏并尊为皇太后,居丧时住行宫烟波致爽殿西暖阁,故被称西太后。11月,她与恭亲王奕訢合谋,发动“祺祥政变”,处死了载垣、端华、肃顺等人,改元同治,实行两太后垂帘听政,实由慈禧掌权,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半个世纪的腐朽统治。统治期间,执行了一条对内镇压对外妥协投降的路线。她采用奕訢的“借洋兵助剿”政策,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封建地主武装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捻军、苗民、回民等起义。1875年载淳病死,她又定策立其五岁侄载湉为帝,改元光绪,继续听政。她依靠李鸿章等封建官僚买办,开办了军事工业,训练了海军和陆军以镇压人民的反抗。在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华侵略过程中,她屈膝媚外谋求妥协,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1889年她“撤帘归政”,实际仍操纵内政外交大权,并形成了掌握清政府军政实权的后党。1894年甲午战争中,她和李鸿章避战求和,遭致失败,签订《马关条约》。1898年,她扼杀“戊戌变法”,幽禁光绪,屠杀维新派。1900年,又与荣禄策划立端郡王载漪子溥㑺为大阿哥(即皇储),谋废光绪帝。当义和团运动席卷京津时,曾利用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对外宣战。然后又借帝国主义枪炮将义和团镇压下去,并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对中国的主权进行大拍卖。1901年以后,一面用“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欺骗人民,抵制革命,一面又训练新军和警察镇压人民,极力维持其腐朽统治。1908年11月15日病死。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