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释义 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20世纪30年代由陈立夫、陶希圣等提倡的文化主张。1934年,陈首先发起成立“中国文化建设协会”,自任理事长。认为中国民族复兴的前提在“以科学化运动检讨过去,以新生活运动把握现在,以文化建设运动创造将来”。主张以“民族精神”、“科学精神”、“统一精神”、“创造精神”四者,认识民族固有的“德、性、知、能”的特质,解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为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的“纲领”(《文化建设之前夜》)。协会创办《文化建设》月刊和《读书季刊》,撰文批评“吾国自五四运动以来,所有文化工作”,“其结果大部分均系破坏”,“以至吾国固有之文化摧毁无余”,故大谈发扬传统,对外来侵略者施以同化。进而主张“中华民族文化的建设应该从(一)好学、(二)力行、(三)知耻这三项做起”,尤以“好学”为力行的起点、知耻的中心,强调“推广国民读书运动,实为复兴民族之根本要图”(《读书运动之真义》)。1935年1月,陶希圣、萨孟武、何炳松等十位教授联名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提出“由中国文化之史的发展去检讨西化东渐后中国文化动摇的原因,指陈以往种种运动失败的症结”,认为“一种文化,既有空间性的限制,决不能放诸四海而皆准,同时更有时间性限制,失却时代性的文化,就没有任何价值”,其结论是“不能赞成完全模仿英美”,也反对模仿苏俄。主张今后文化建设应是“不守旧、不盲从;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将来”。同年5月,又发表《我们的总答复》,提出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的基础在“此时此地的需要”,即“充实人民的生活,发展国民的生计,争取民族的生存”。其思想的主要倾向,是反对“西化”思潮,排斥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也反映了一些学者力图发掘和弘扬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传统,以重建民族自立和复兴的基础。胡適《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认为这一主张“正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最新式的化装”。张岱年《关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提出应以“对理”即辩证法来认识“中国本位的文化”,其“既非旧文化,也非西洋文化之附庸”,而是“文化的创造主义”,不因袭传统,也不抄袭西洋,而要“创造新的中国本位的文化”。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