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性情 |
释义 | 《性情》北宋王安石著。提出“性情一”的命题,反对“性善情恶”论。认为“性”是“人生而有之”的喜、怒、哀、乐、好、恶、欲的感性心理机能,“情”是这一心理机能“接于物”后而产生的感性活动及其外露。“未发于外而存于心,性也”,“发于外而见于行,情也”。“性者情之本,情者性之用。”“性”与“情”本无善恶。“情”可以为善,亦可以为恶。“动而当于理,则圣也、贤也;不当于理,则小人也。”“情”之善恶以“理”为标准,而“理”又“接于物而动”。“情”可以为善,亦可以为恶的观点,对以后思想家特别是王廷相、王夫之有重要影响。编入《王文公文集》。 性情中国哲学史的一对范畴。指“性”与“情”及其关系。《孟子·告子上》:“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东汉赵岐注:“性与情相为表里,性善胜情,情则从之。”孟子认为,情乃性之才质,其本然都是善的。西汉董仲舒认为性有善有恶,性为仁,性中之恶者为情,情为贪。“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安得不损其欲而辍其情以应无?”(《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刘向认为性有善恶,情亦有善恶,但性情的善恶相应一致。“性情相应,性不独善,情不独恶。”(见荀悦《申鉴·杂言下》)唐韩愈亦持此说,认为:“性也者,与生俱生者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者也。”(《原性》)并将“性”和“情”分为互相对应的上、中、下三品(参见“性情三品说”)。李翱则主性善情恶论,指出:“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复性书》)北宋王安石认为性无善恶而情可善可恶,说:“性生乎情,有情,然后善恶形焉,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原性》)同时还强调“性”与“情”是一致的,“性者,情之本;情者,性之用。故吾曰:性情一也”(《性情》)。宋儒对性情的看法,主要有性善情恶论和性情善恶一致论两种,但其论性情时提出了气质之性、义理之性(天地之性)等思想,与前人已大不相同,对后世影响颇大。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