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性即理 |
释义 | 性即理宋明理学程朱派理论体系中的基本命题。首先由程颐提出。程颐在答学生问时说:“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自理言之谓之天,自禀受言之谓之性,自存诸人言之谓之心。”(《遗书》卷二十二上)杨时解释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性命道三者一体而异名,初无二致也,故在天曰命,在人曰性,率性而行曰道。”(《龟山文集》卷十一)朱熹阐述程颐之论说:“‘性即理’一语,直是自孔以后,唯伊川说得尽这一句,便是个万说性根基。”(《思问录》卷一)又说:“性者,人物之所以禀受于天也。……自其理言之,则天以是理命乎人物谓之命,而人物受是于天谓之性。”(《朱文公文集·答郑子二》)在肯定理是天之根本、性是人之根本的同时,朱熹又指出性是“得于天之理”(《孟子集注·告子上》),从而把两个根本统一起来。并认为性与形而下的气相对,是“形而上者”(同上)。“天下无性外之物”(《朱子语类》卷九十),但人物之性有同有异。就同者言,“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只气有异,“独人于其间得形气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孟子集注·离娄下》)。这个“正”与“全”是人所以异于草木禽兽之所在,而正、全是由于“仁义礼智之禀”(同上)。此仁义礼智之性即天之理。这样,就把人道上升为天道。程朱理学也因此被称为性理学。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