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忠恕
释义 忠恕孔子的伦理思想。忠诚宽厚之谓。《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以律己:“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即对人应尽其忠心。“恕”以待人:“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即推己及人,己之所恶,勿加于人。此为孔子的“一贯之道”。思孟学派以此为达于性命之道的途径。《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主张行“恕”以尽“忠”,认为如此做,将距天道不远,重视后天的道德修养。宋明理学家解释“忠者天理,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二程语录》卷十一)。认为,“忠”是真实无妄之“天理”,主宰宇宙万有之本体,“恕”为本体之作用,强调“内省”,轻视践行,故朱熹宣称:“一以贯之,犹言以一心应万事。忠恕是一贯底注脚。一是忠,贯是恕底事。”(《朱子语类》卷二十七)
忠恕春秋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论语·里仁》载曾子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南宋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论语集注》)孔子认为,“忠”、“恕”相通而有别。“忠”要求积极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要求推己及人。《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即“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孔子又称为“能近取譬”(《论语·雍也》)。由人同此心出发,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施于己而不欲”,推知人亦不欲,故“亦勿施于人”。同样,我之所欲,推知人亦所欲,故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恕是实行“仁”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即“为仁之方”。为后儒所继承,成为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6: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