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心物感应 |
释义 | 心物感应《礼记》用语。认为音乐的产生是人心感之于物而形成于心的。《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歌、舞、诗等表情艺术,“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同上)明确提出乐以情为本的观点。又提出音乐的产生作为人的心理活动过程,须经历由“物”到“心”再由“心”到“音”这样两个阶段,“感于物而后动”是“物”到“心”;“乐者,心之动也”是“心”到“音”。人心动不一,情感有异,所发出的声音也不一:“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同上)。这种心物感应说,肯定了物对心的本源作用,肯定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依存关系,同时又强调了“心”在音乐形成中的能动作用,成为中国古代美学史上“言志说”的理论基础,对古代美学思想和艺术创作均有很大影响。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