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得意忘言 |
释义 | 得意忘言文论术语。古代对言意关系的一种认识。意谓但须领会精意,而表达精意的语言则可忘弃。语出《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即言语是为了达意,正如筌、网是为了捕鱼和捉兔;鱼、兔既得,筌、网便失去了作用;意义既明,语言便不再有存在价值。以后,王弼等人进一步对此说作了阐发。由于这一论说既指出语言是为表达思想而设的事实,同时又隐含主观情志乃至所描写的形象可以溢出表面的语言文辞的思想,故与儒家比兴寄托的理论相呼应,对促使历代论者深入探讨情志表达和形象描写等问题,产生重大影响。钟嵘的“文已尽而意有余”(《诗品序》),皎然的“意中之静”,“意中之远”(《诗式》),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说,皆从中得到过启发。 得意忘言三国魏王弼用语。亦为魏晋玄学家关于“言意之辩”的一个重要论点。指一旦获得事物之理,即可抛却语言文字。嵇康认为:“吾谓能反三隅者,得意而忘言。”(《声无哀乐论》)“言不尽意”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王弼认为,卦象是反映事物所包含之意义的;语言(指卦辞)是说明卦象含义的。因此,“可寻言以观象”,“可寻象以观意”(《周易略例》)。“存言”,是因为“未得象”;“存象”,是因为“未得意”。一旦“得象”,即可弃言;一旦“得意”,即可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同上)。语言只是得意的一种工具,旨在得意。意既得,也就毋须乎工具。此说旨在论证“言不尽意”说。对“意”的重视,直接影响了后来“意象”论的诞生。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