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徐祯卿
释义 徐祯卿(1479—1511)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昌谷。弘治进士,授大理左寺副。后因失囚,降为国子监博士。善诗文,初宗晚唐诗风,与唐寅等齐名,称吴中四才子。后改宗汉、魏、盛唐,与李梦阳等并称前七子。著作有《迪功集》。
徐祯卿(1479—1511)明诗文家。字昌穀,一字昌国。吴县(今属江苏)人。自为诸生,已有诗名。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大理左寺副,坐失囚,贬国子监博士。少与祝允明、唐寅、文徵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早年诗学白居易、刘禹锡。登第后与李梦阳、何景明游,悔其少作,改趋汉魏盛唐,为“前七子”之一。论诗主情致,与后来王士禛所倡导的神韵说有相通之处。其诗风格清朗。著有《迪功集》,另著有诗评著作《谈艺录》及《异林》、《剪胜野闻》、《新倩籍》等。生平事迹见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五所作墓志铭、《明史》卷二八六。

徐祯卿  1479—1511

明中叶诗人。字昌谷,又字昌国,常熟(今属江苏)人,徙居吴县(今属江苏省),故《明史》称其为吴县人。天资特颖,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少与唐寅、祝允明、文征明并称“吴中四才子”。弘治十八年(1505)举进士,授大理寺左寺副,因囚徒逃亡,贬为国子监博士。武宗正德六年(1511),卒于北京,年三十三。祯卿专研诗学,究订体裁,上探《诗经》、《离骚》,下括盛唐高适、岑参,融会折中。论诗主情致,与后来清代王士祯所倡的“神韵说”相通。所著《谈艺录》对明、清诗坛颇有影响,“至今海内奉为珪璧”(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登第入仕以后,与李梦阳等交游,为“前七子”之一。于是悔弃少年所作,改趋汉、魏、盛唐,遭到“邯郸学步”、“守古未化”的讥消。但在“前七子”中,他作诗较善鎔铸,情深语淡,风格清新,少数作品亦能指陈时弊,隐寓讽刺,故能自具特色。著有《迪功集》等。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2: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