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徐光启 |
释义 | ![]() ![]() ![]() ![]() 徐光启(1562—1633)明科学家。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万历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崇祯五年(1632)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并参机要。次年,兼任文渊阁大学士等。万历二十八年(1600)在南京结识罗马传教士利玛窦(Matthoeus Ricci,1552—1610),开始学习和介绍西方科学技术。万历三十一年加入天主教。科学研究范围广泛,以农学和天文学最突出。最早把欧洲数学引入中国。抨击“名理之儒”不通科学和生产,反而“土苴天下之实事”。驳斥“迷信风土论”,崇尚实用,力主“农本”,强调“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多次上书建议垦荒农田,兴修水利,并亲自试验垦荒,提出许多改良生产工具、操作方法和播种高产作物等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后缀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之大成,撰写《农政全书》(六十卷五十多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和荒政等十二目,引录了二百二十九种古代和同时代的农业文献,并加以评注。主张融汇中西科学。认为按科学本身之规律,应先译数学,“此事不能了彻,诸事未可易论”(《同文算指序》)。强调数学是反映水利、建筑等生产规律的知识,不是“数有神理”。遂与利玛窦合作,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于万历三十五年雕版印行。其所创用的点、线、面、平行线、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外切等译名,迄今仍沿用。认为《几何原本》乃“度数之宗”,“众用所基”,“举世无一人不当学”。指出几何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的本质,推崇其严密的逻辑性。又选择利玛窦关于测量方法的部分书稿,以《几何原本》中相应的公理、公设,并结合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中勾股测量条目,撰写《测量法义》一书。其将“法”系之于“义”,由“义”推导出“法”的数学研究工作,首次把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应用科学提高到演绎理论水平。主持编译《崇祯历书》,奠定我国三百年历法基础。后翻译《灵言蠡勺》,宣扬灵魂学说。主要著作还有《测量异同》、《勾股义》,翻译有《泰西水法》等。 徐光启 1562—1633明末大臣、著名科学家。上海县(今属上海)徐家汇人。字子先,号玄扈。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举进士,进入翰林院,曾先后担任翰林院检讨、内书房教习、翰林院纂修、左春坊赞善、少詹事、河南道监察御史等职。明熹宗天启时任礼部右侍郎,后又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他为官清廉,因反对宦官魏忠贤及其党羽的专权,曾三次受贬免职。他早年曾与来华的耶稣会士利玛窦等人交往甚密,向利氏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与利氏一起研究天文、历法、数学、地学、水利等学问,并和利氏共同翻译《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泰西水法》等著作,成为介绍西方科技的先驱。他热心科学事业,利用空闲进行广泛的科学研究,他在农学、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徐光启平生用力最勤、收集最广、影响深远的要算他在农业和水利方面的研究,这方面的著作有《农遗杂疏》、《屯盐疏》、《种棉花法》、《甘薯疏》、《种竹图说》、《北耕录》、《宜垦令》、《农辑》、《农政全书》等,其中代表作就是《农政全书》。此书共六十卷,五十余万字,内容极其丰富,分为农本(经史典故、诸家杂论、国朝重农考);田制(井田考和《王祯农书》中的各种田制图);农事(营治、开垦、授时、占侯,以屯垦为重心);水利(水利工程、农田水利、《泰西水法》);农器;树艺(谷物、蔬菜、果树);蚕桑;蚕桑广类(木棉、苎麻、葛);种植(经济作物);牧养;制造(食品、房屋);荒政(备荒,附《救荒本草》和《野菜谱》)等十二类目。书中辑录大量古代和当时文献,提出作者许多心得和见解,是我国古代的农业百科全书。明思宗崇祯年间,钦天监预报日食出现了错误,他上疏皇帝修改历法。在他和李天经先后主持下,历局延请在华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人参加,于崇祯六年(1633)编成了一部一百三十多卷的《崇祯历书》。此历书开始接受近代天文学和数学的知识,突破了我国传统天文历法范畴,在我国天文历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天文、历法方面提出新观点,如指南针非指正子午、罗经与表臬、立运仪等“参互考合,务得子午卯酉真线”等,对后世都有启发意义。他在科学研究中那种博览群书、积累资料;亲自动手、调查研究;专心致志、刻苦钻研的治学精神,值得后世效法。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