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律赋赋的一种。唐宋时期为适应科举考试而产生的重视骈对与声律的赋体。元祝尧《古赋辨体》叙律赋与俳赋之差别云:“为俳者则必拘于对之必的;为律者则必拘于音之必协。精密工巧,调和便美,率于辞上求之。”又称:“唐人之赋,大抵律多而古少。”所谓律赋即在俳赋基础上更调以声律,务使平仄相错,得音声之美。然堕入为文造情、几近文字游戏之弊,故吴讷批评唐代律赋“风骚不古,声律大盛。句中拘对偶以趋时好,字中揣声病以避时忌。孰有学古”(《文章辨体》),徐师曾亦斥其“但以音律谐协,对偶精切为工,而情与辞皆置弗论”(《文体明辨》)。 律赋文体名。赋之有一定格律者。唐科举考试时采用,对仗、音律、押韵都有严格规定。有的于题目之外另出数字(一般八字)为韵脚,如大历十四年(779)试《寅宾出日赋》,以“大明在天恒以时授”为韵。后士人平时亦作律赋。宋洪迈《容斋四笔·黄文江赋》:“晚唐士人作律赋,多以古事为题,寓悲伤之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