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张衡 |
释义 | ![]() ![]() 张衡(78—139)东汉天文学家、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北)人。十七岁离家,先后到长安、洛阳,日夜攻读于太学,博通群书。二十八岁任南阳太守鲍德主簿。二十九岁写成《二京赋》,铺写洛阳、长安的繁华。三十四岁为郎中,升迁太史令,掌管天象观测,创造了当时世界上第一架利用铜壶滴漏带动的浑天仪。顺帝初,复为太史令。阳嘉元年(132),又创造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向的地动仪。后迁侍中,遭宦官谗毁。五十九岁出任河间相。后又召为尚书。天文著作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文学作品有《归田赋》,形式短小,重在抒情;《四愁诗》、《同声歌》亦具特色,在五、七言诗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明人辑有《张河间集》。生平事迹见《后汉书》卷五九。 张衡 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石桥镇)人。其家世为当地大姓,其父曾任蜀郡太守。张衡少善属文,十六、七岁时曾游三辅(今陕西西安一带),观察社会历史情况。不久到洛阳,进太学,遂通《五经》、六艺。虽然才高于世,但无骄尚之情。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不行,公府连辟,不就。当时承平日久,奢靡成风,张衡乃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永元十二年(公元100),鲍德(太尉鲍昱之子)为南阳太守,颇重儒术,召张衡为主簿。永初二年(108),安帝令公车特征,至则任郎中,后升任尚书郎,又任太史令。建光元年(121),转任公车司马令。永建元年(公元126),顺帝即位,张衡复转任太史令。他心地淡泊,不慕富贵,为官多年不得升迁。直到阳嘉三年(134),他才升任侍中。顺帝甚信任之,常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张衡天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已,皆共目之,张衡乃诡对之。宦官惟恐其终为后患,遂共谗之。永和三年(138年),出任河间相。河间王刘政乃章帝之孙,骄恣奢侈,不守法度,再加上当地豪强众多,他们遂勾结在一起,为非做歹。张衡上任之后,严明法度,惩治豪强,使上下肃然,称为政理。任职三年,上书乞求退职。转征入京,任尚书。不久,病逝。张衡在科学上的卓越贡献是天文学,是古代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相传为张衡所作的《浑天图注》中,具体阐述了浑天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地都乘气而立,载水而浮。浑天说在较长的时间内支配了中国的宇宙结构学说。他著有《灵宪》,解释天地起源及天体演化的一些问题。他认为在中原能看到的星星约二千五百颗,而全部星数则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颗之多。《灵宪》中还讲述了月食发生的基本道理。张衡还改进了浑天仪(即现在的天球仪),利用齿轮系统把浑象与计时漏壶联系起来,能在室内观测到恒星的位置。他还设计制造了候风地动仪,仪器用铜铸成,象一酒樽,中间有一都柱(即震摆),都柱周围平列着八个方向的机械。外面铸有八条铜龙,按八个方向排列并与内部机械相连,每条龙嘴里衔有一个铜丸,某个方向地动,铜丸则落在同方向下面蹲着的铜蟾蜍口中,凭声音便知地震方向。这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地震仪。张衡还擅长文学,其中《二京赋》驰骋想象,铺张扬厉,极尽夸叙之能事。为汉代大赋的典范之作。张衡还创造了一种抒情小赋,其《归田赋》可视为代表,其中描写了隐居的乐趣,春日自然的美景,语言清新,情景交融。他的诗歌,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特别是七言体《四愁诗》,四首成篇,浑然一体,是中国古代七言诗的雏形。其作品收录在今人张震泽《张衡诗文集校注》中。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