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张仪的连衡与公孙衍的合纵 |
释义 | 张仪的连衡与公孙衍的合纵公元前322年,秦国进攻魏的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平周(今山西省介休县西)。此时魏惠王由于惠施“欲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的策略失败,不得不采用秦相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楚)”的策略,起用张仪做魏相,把惠施赶走。而张仪的真正意图是“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即所谓连横,这对其他各国的威胁是很大的。因而齐、楚、燕、赵、韩五国就出来支持公孙衍的合纵策略,于是在公元前319年,极力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国,把张仪驱逐回秦国。从公孙衍得到东方各国的支持而任魏相,合纵的形势就形成了。所以在公元前318年,遂有五国伐秦的举动。此次合纵伐秦,参加的国家有:魏、赵、燕、韩、楚等五国。其时曾推举楚怀王做纵长。然而实际上出兵与秦交战的仅有魏、赵、韩三个国家。于公元前317年,义渠曾经趁着秦与三晋交战的机会,起兵袭击秦国,在李帛把秦军打得惨败。同年秦派庶长樗里疾和三晋在修鱼(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交战,把三晋联军打得大败。这次战役五国伐秦尽管失败了,然而其声势是曾经显赫一时的。公孙衍与张仪同时,一“纵”一“横”,其声势震动天下,因此当时人景秦曾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