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中军体制 |
释义 | 中军体制中军体制确立于曹魏时期。它源于两汉南北军体制而又有所变化,汉代南北军的职责以守卫皇宫和京师为主,曹魏的中军则不仅宿卫皇宫和京师,还担负征伐四方之责。西晋沿袭并发展了魏制,使中军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晋武帝诏罢天下州郡武备,便是强本弱枝、强化中军征讨四方的职权的措施。史称西晋中军数量庞大,有六军、四军、六校、三将和四卫率等,分京城内宿卫兵和城外牙门军两部分。宿卫兵中,一部分守护宫禁,由左、右卫将军统领,下统前驱、由基、强弩三部司马,及熊渠武贲、佽飞武贲、冗从武贲、殿中武贲等多种名号的士卒。这些宫廷卫士是晋朝宿卫兵的中坚,在历次宫廷政变和皇室内争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一部分宿卫兵守卫京城,分领军、护军、骁骑、游击、左军、右军、前军、后军等军及积弩、积射等营,并置将军统领。宿卫城外的牙门军由护军管辖,分别戍守京城附近各要害之地。中军在晋初由中军将军统领,后中军将军一度改称中领军、北军中候,而职权未变。西晋又有都督中外诸军事之职,系总领中军及外军(各州郡兵)的最高军事首领,职权甚重,故不常置。随着州郡兵被裁撤,诸藩王则势力膨胀,各拥兵一方,不受中央节制,此职也只能督管中军而已。对外军无所谓控制了。尽管如此,带此职即标志成为中外各军的统帅,可名正言顺地号令他人。八王之乱时,杨骏、赵王伦、齐王冏、成都王颖等皆先后自称都督中外诸军事,用意即在于此。况且战斗力最强的军队正是作为禁军的中军,谁控制了它就有了专断朝政的本钱,外军是否真控制在其手中也就无所谓了。晋武帝以后的几个皇帝皆沦为傀儡,根本原因即在于军权旁落,中军为他人所控制。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