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康有为
释义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今广州)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更甡。清光绪进士。曾从朱次琦学经世之学。光绪十四年(1888)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受阻阨。十六年晤廖平,援“三统”及“三世”衍成据乱、升平、太平说。讲学于广州万木草堂,致力变法理论著述,撰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提出改制、三世进化、大同学说。二十一年会试,闻《马关条约》签订,四月八日(5.2)与会试的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书(一说六百多名),要求拒约、迁都、练兵、变法。旋与梁启超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陈炽等组织北京强学会,后在上海设分会,出版《强学报》。二十三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他又两次上书:大誓群臣以定国是,设对策所以征贤才,开制度局以完宪法。次年立保国会,旨在保国、保种、保教。由徐致靖密荐,受光绪帝召见,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特许专折言事。上疏数十次,促成“百日维新”。于是诏定科举新章、立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兴农学、奖新书新器、改各省书院为学堂、许士民上书言事、谕变法。戊戌政变时,遭通缉,亡命海外。在加拿大组织保皇会。民国成立后,主编《不忍杂志》诋毁共和,保护国粹。任孔教会会长。1917年与张勋策划清帝复辟,旋即失败。后逝于青岛。另著有《礼运注》、《春秋董氏学》、《中庸注》、《日本变政考》、《戊戌奏稿》、《大同书》、《康南海文集》、《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康有为(1858—1927)近现代思想家、政治家。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今佛山市南海区)人。少时受程朱理学的教育,十九岁从学于著名学者朱次琦,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后修历史和佛学,尤潜心于陆王心学,并接触西方自然科学。相继去香港、上海,目睹资本主义式的社会秩序,遂萌发向西方学习和改革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思想。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四年(1888—1898)曾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光绪十六年至十九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致力于变法理论的论述。光绪十七年刊行《新学伪经考》,批判传统儒学。光绪二十一年在京联合会试举人“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主张。同年中进士,授工部主事。发起强学会、圣学会、保国会,办《中外纪闻》、《强学报》、《新知报》,宣传变法。光绪二十三年出版《孔子改制考》,主张托古改制。次年依靠光绪皇帝发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出国。光绪二十五年组织保皇会,发表《辨革命书》、《革命亡国论》,提出“尊崇皇室,扩张民权”,反对民主革命。1912年任孔教会会长。1913年创办《不忍》杂志,反对共和,主张定孔教为国教。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哲学上糅合儒、佛两家和西方资产阶级人性论、进化论。早年思想上强调“变”,认为“盖变者,天道也”(《进呈〈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序》)。提倡托古改制,把公羊“三世”说与“大同”、“小康”思想相结合,赋予变法改革的新内容,提出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同时认为“进化有渐进……欲骤变而未能者”(《论语注》),主张“盈科乃进循序而行”(《礼运注叙》),“三世不能飞越”(《春秋董氏学》)。用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论反对封建等级制度,认为“大同”社会是人类至善尽美的境界,破除“九界”并扩充“不忍人之心”,即可进入“大同”。自然观上,继承了中国古代“气”的概念,又吸收了近代西方传入的自然科学知识,认为“积气而成天,摩励之久,热重动生矣,光电生矣,原质变化而成焉,于是生日,日生地,地生物”(《内外篇·理气篇》)。但又以“元(即元气)为万物之本”(《春秋董氏学》),认为“元气”即“神气”,亦“知气也,魂知也,精爽也,灵明也,明德也,数者异名而实同”(《大同书》)。认识论上强调“心贵于体”,理性贵于感性和“以智为先”,但也重视后天的学习和“灌输”,“逆而强学者智”,提倡“勉强为学,务在逆乎常纬”,要人们冲破积习旧俗。伦理思想上,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说,倡导仁爱(博爱)哲学,“以‘仁’字为唯一宗旨”(梁启超《康南海传》),模拟西方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体系,著《实理公法全书》,断言人类“平等”,是几何公理,“天地生人,本来平等”,批判“三纲五常”违反人类公理,“无益人道”。在美学上,以“变”和“新”为美,认为“书法与治法,势变略同”(《广艺舟双楫》),“夫物新则壮”,“新则鲜”,“新则活”,“新则通”(《应诏统筹全局折》)。强调文艺要有为而作,“上感国变,中伤种族,下哀生民”(《人境庐诗草序》),要以“感移人心为要眇”(《味梨集序》),反对“诗以养性情”,“为己作”,认为要使文艺感移人心,必须发挥其特性,求其“窈窕其思,娟嫮其辞,条柎繁旉,华叶舒铺”(《日本杂事诗序》),才能引起人的美感。认为文艺作品与作家人品、政治倾向有密切关系,“苟有其人欤,其为政风流,与其诗人之跌宕多姿,必卓荦绝俗,而有其可传者也”。有《礼运注》、《诸天讲》、《长兴学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大同书》、《论语注》、《中庸注》、《孟子微》、《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等。有《康有为政论集》、《康有为全集》。
康有为(1858—1927)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初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更甡,别署西樵山人、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今广州)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授工部主事。同年,闻《马关条约》签订消息,联合在京会试举人一千三百多人上书清帝,要求拒签和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八月,与文廷式等办强学会,鼓吹维新。二十四年戊戌,帝传康至总理衙门,询变法事宜。政变作,逃亡海外,踪迹遍亚、美、欧、非各洲。组织保皇会,主张君主立宪。清亡后,任孔教会会长。张勋复辟,任弼德院副院长,事败南行。后逝世于青岛。少出朱次琦门下,博通经史。光绪五年游香港,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为日后变法思想之导源。光绪十六年至十九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提倡今文经公羊学,借宣传孔子托古改制,昌言变法改良。其文学创作,服务于其政治要求。诗风格雄肆,反映世界新事物,饱含爱国精神,为“诗界革命”派代表。梁启超以之与金和、黄遵宪并称,以为“元气淋漓,卓然称大家”(《清代学术概论》)。亦有泥沙俱下之讥。工散文,议论记叙,浩荡开阖,磊砢英多。亦能词。一生著述宏富,主要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礼运注》、《中庸注》、《诸天讲》等。文章散见于《不忍杂志》,诗有《康南海先生诗集》。今人为辑《康有为全集》。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七三、梁启超《康南海传》、张伯祯《南海康先生传》、《康南海自编年谱》、简夷之《康南海年谱简编》。

康有为  1858—1927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领袖、保皇会首领,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人称“南海先生”。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光绪进士,授工部主事。他早年受过严格的封建传统教育,后来尊崇今文经学,注意经世致用。1879年,他开始接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和正在兴起的改良主义思想影响。同年,又在香港亲眼看到英国所建立的殖民地秩序,开始涉猎西学书籍,开始了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历程。中法战争后,康有为目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列强的凶暴贪婪,极为忧愤,强烈希望以改变成法求挽救国家危亡。1888年,他赴京应顺天乡试,向光绪皇帝上书,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变法要求,但上书被截留。1891年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广收青年弟子讲学,其著名弟子梁启超、陈千秋等人后来都成了变法维新运动的骨干。在这一时期,他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奠定了理论基础。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他正在北京会试,便于5月2日联合在京会试举人一千三百多人上书请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8月,他与梁启超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报导时事,鼓吹变法。9月,又组织强学会,定期讲演,印行书刊,介绍西学。不久,在上海成立强学会分会,出版《强学报》。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后的严重局势,他又一次上书,指出中国已面临被瓜分的危机,人民的反抗活动,已威胁清的统治,除了变法没有别的出路。1898年6月,受到光绪帝召见,并被任命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促成了百日维新。以后,屡上陈条,对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组织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任孔教会长,极力反对共和。1917年与张勋等共同策划清帝复辟失败。五四运动后,反对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1927年病死于香港。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戍奏稿》、《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9: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