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庄田 |
释义 | 庄田①古代皇室、贵族、官僚、地主、寺观及政府出佃的田地。又名庄、庄宅、别业等,有时也称庄园。最早见于北齐、南朝梁。至唐逐渐增多,均田制破坏后,绝大多数土地变成地主庄田。《册府元龟·田制》:“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宋至清各朝均有庄田。以占田者之不同,庄田又有各种类型及名目。如唐代有官庄、寺院庄田及世俗地主庄田之区别;明代有皇庄、宫庄、东宫庄、王府庄田、公主庄田、大臣庄田、勋戚庄田之分;清代有皇庄、内务府庄田、王公宗室庄田、八旗官兵庄田等名目。庄田面积大小不一,如唐代,大者数十顷,小者一二顷;明代的皇庄占地三万七千五百余顷;清代的皇庄占地三万三千六百余顷。唐代的官庄,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设庄宅使、庄吏管理;私庄土地所有权则属庄主,由家仆管理,允许土地买卖。无论官庄与私庄,一般都由庄客佃耕。明、清的庄田属官田,不入地方田籍。其王府庄田、公主庄田、勋戚庄田等均由皇帝赐给,有时还随田赐给佃户。受赐庄田在本人死后若干代,或因罪削爵后,须将大部或全部交还。庄田租与屯田租一样,称为子粒。庄田以庄、屯等为单位,实行庄头制,每庄设庄头,监督佃户,收取地租。参见“皇庄”、“宫庄”、“公主庄田”、“王庄”、“王公宗室庄田”、“勋戚庄田”、“内务府庄田”、“八旗庄田”等。②广西地区土官及其家族霸占的村庄土地由自己直接经营管理,亦称庄田。分官庄和私庄两种,由土官直接管理者为官庄,由其家族经营者为私庄。庄田明代王公贵族、官僚、宦官的庄园田地。庄田建立于明初。明太祖赐亲王庄田千顷,赐勋臣公侯丞相以下庄田多者百顷,又赐百官公田,以租入充俸禄。仁宗、宣宗之世赐王公勋戚田渐多。孝宗时赐外戚张鹤龄肃宁诸县田四百顷。英宗始赐宦官田,宪宗时,宦官汪直占荒地达二万顷。万历时,神宗赐予更多,求无不获,赐福王田二万顷,潞王田四万顷,三个公主田七千五百顷。除赏赐外,更多的是王公贵族、官僚、宦官的侵夺。英宗时,诸王、外戚、宦官侵夺民田,反诬告百姓侵占;宪宗时,锦衣卫王源侵占民田达一千二百二十余顷;武宗时,宦官谷大用强占民田至万顷;世宗时,阁臣严嵩占有江西袁州十分之七的土地;阁臣徐阶占田二十四万亩。庄田于京畿地区最集中。孝宗弘治二年(1489),畿内宗室、勋戚、宦官庄田就有三百三十二处,占地三万三千一百余顷;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畿内顺天各府贵族庄田竟达二十万九百一十九顷。此外,山东、山西、陕西、四川、湖广等省,也庄田密布。庄田里,由庄园主委派庄头经管,役使庄客耕作。明代庄田,造成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