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平定焉耆之乱 |
释义 | 平定焉耆之乱焉耆位于高昌之西,龟兹之东,其王姓龙氏,名突骑支。贞观六年(632),他曾遣使入唐,并请求开通商路,一度与唐友好。贞观中,西突厥崛起,联合高昌,共攻焉耆,高昌俘获焉耆居民七百人,号为“生口”,当作奴隶使用。焉耆为求自身安全,在贞观十四年,唐平定高昌时,他声援唐朝。唐太宗平定高昌后,以焉耆声援之功,“诏以所虏焉耆生口七百还焉耆王”(《新唐书·郭孝恪传》)。高昌灭后,西突厥势孤力单,便极力拉拢焉耆,结成姻亲,扩大势力,共同抗拒唐朝政府。贞观十八年(644),焉耆王突骑支叛唐归附西突厥欲谷设可汗,安西都护郭孝恪疏奏太宗让其出兵平叛,唐太宗允奏,郭孝恪以西州道(《旧唐书·郭孝恪传》作“安西道”)行军总管身份,率领步骑兵三千,绕出银川道,夜袭王庭,生俘突骑支,斩虏首千余级,间接地打击了西突厥的势力。这是唐太宗统一西域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久,他设置了焉耆都督府。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