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中体西用
释义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亦称旧学为体,新学为用。近代中国一大社会思潮。鸦片战争后,魏源首倡“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为中体西用论之思想先导。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咸丰十一年(1861)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光绪二十一年(1895)沈寿康发表《救时策》一文,认为:“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嗣署江苏按察使吴之榛在《上张香帅请设中西学堂书》中亦云:“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冀开海内风气。”二十二年孙家鼐在《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指出:其立学宗旨“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有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二十四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系统阐发“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并以此为建国治国之方针。清末新政即奉行这一主张。它是以封建主义文化为主体、结合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上有过较大影响。
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近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理论的基本主张。以传统的“器变道不变”为依据,以中国儒家纲常名教为根本,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制度措施以为用。这一思想初见于早期改良派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根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以后郑观应提出:“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盛世危言·西学》)光绪二十二年(1896)沈寿康在《万国公报》上发表《匡时策》一文,明确提出:“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同年,孙家鼐在《遵议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也说:“今中国创立京师大学堂,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光绪二十四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具体阐发这一主张:“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劝学篇·设学》)又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劝学篇·会通》)反对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但用西人制造之长”,维护纲常礼教的永恒不变。“中体西用”思想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