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嵇康集》 |
释义 | 《嵇康集》三国魏嵇康撰。《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称《嵇中散集》一卷;《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本作十卷。原书十五卷,至宋仅存十卷,凡诗一卷,文九卷。 他的诗今存五十三首,形式上不拘一定的格式,有四言的、五言的、六言的。他的四言诗以《幽愤诗》和《送秀才入军》最为有名。《幽愤诗》是嵇康被捕后在狱中所写的。诗中含蓄地控诉了司马氏对正直人士的迫害,抒发了诗人本想逃避现实斗争而终于不可得的孤愤心情。《送秀才入军》共十九首,内容都与从军很少联系,其中精彩的部分,颇象隐士的口吻,其实这是嵇康自己的理凄生活。 他的文以《琴赋》、《声无哀乐论》、《答向子期难养生论》、《释私论》、《难自然好学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为代表。《与山巨源绝交书》历陈自己不愿作官的原因,有所谓“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显示出一个刚肠嫉恶者的志节。其中最触犯司马氏的是“非汤武而薄周孔”,实际是反对司马氏纂夺政权,借礼教来作统治的工具,因此司马昭一定要杀死他。这些孤高傲世的言论,体现了嵇康蔑视权贵,不肯趋附司马氏政权的反抗精神。此外,《太师箴》描写“季世”的情况,也是对司马氏残酷统治的谴责。 嵇康在哲学上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要求摆脱名教的束缚,揭露玄学鼓吹名教的虚伪本质。在认识论上,他还强调求“自然之理”,反对从“古义”出发,提出了一些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在历史上具有积极影响。 嵇康音乐思想的基本点是“声无哀乐”,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而感情是主观存在,两者并无因果关系。这对当时要求音乐等同于政治的学说,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回击。 钟嵘在《诗品》中把嵇康的作品列为中品,评价他的诗“颇似魏文,过为峻切,讦直露才,伤渊雅之致。然托谕清远,良有鉴裁,亦未失高流矣。”此后,人们认为嵇康诗的风格是“峻切”和“清远”。他的文章,笔峰犀利,说理透辟,逻辑性强,“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