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常变 |
释义 | 常变中国哲学史的一对范畴。常,指“常道”,固定不变的原则;变,指变革,具体措施等的改变。《淮南子·氾论训》:“故仁以为经,义以为纪,此万世不更者也,若乃人考其才而时省其用,虽日变可也。”董仲舒认为:“天之道,有序而时,有度而节,变而有常”(《春秋繁露·天容》),把常与变作为天道的两个方面。明王廷相主张“道有变有不变”(《雅述》上篇)。承认“道有变化”,“世间万世,变化起伏,浮沉得失,转盼之间,尽为陈迹”(同上)。但又认为“六经之道……万世不可易也”(《慎言·文王篇》)。“经者,常道也,可常以范世者也”(《雅述序》)。明清之际王夫之对常与变的关系作了较详细的论述,认为常相对变而言,常在变中,非变之外另有常,强调“变以贞常”,“变而不失其常,而后大常贞”(《周易外传》卷七)。又提出“执常以迎变,要变以知常”(《周易外传》卷六)。重视灵活运用这些原则“常”。因为“变在天地而常在人”(同上)。要人掌握一般原则,根据客观形势而作出相应措施。这一观点较深刻地揭示了常与变的关系。 常变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用语。在《公羊春秋》中,常变是作为处理国家大事的一项原则。即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按原则行事,用常礼。但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应变”救急,则可通权达变,用“变礼”。《春秋繁露·精华》:“《春秋》之法,大夫无遂事。”“遂事”就是自我做主,专断其事。君主可以有专断权,大夫是君之臣,受君命行事,而不能自我专断。但又赞同《公羊传》所说大夫在特殊与紧急情况时,“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并由此指出:“《春秋》固有常义,又有应变。无遂事者,谓平生安守也;专之可也者,谓救危除患也。”(《春秋繁露·精华》)“应变”贵在权衡利害轻重,总的来说利之中取其大,害之中取其小,通权达变是行道有方的高度体现。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