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中书
释义
中书①官署名。中书省或中书门下的简称。②官名。(1)三国吴“中书典校”省称,掌察诸官府、州郡文书,寻求过失。(2)中书省官员省称。南北朝时多指中书侍郎、中书舍人,明代指内阁及中书科所置中书舍人。(3)清代内阁属员,额设一百二十四人,其中满洲七十人,蒙古十六人,汉军八人,汉人三十人,皆正七品。分别在内阁各房处任事,掌撰拟、缮写、记档、翻译等事务。例由贴写中书、笔帖式等考试除授,亦有新进士分部以中书用,到阁行走者。又,中书科亦设六人,从七品,掌诏诰缮写。宣统三年(1911)改官制后废。

中书 

官署名。宋朝中央政府辅佐皇帝的中枢决策机构之一。中书,与枢密院“对持文武二柄”,号称“二府”;习称东府、西府。宋朝的中书,由唐朝的“政事堂”、“中书门下”演变而来,为宰相处理政务的机构。宋朝宰相退朝后治事的地方,习称“都堂”,或称中书都堂;元丰改制后,称三省都堂。宰相的职权,名义上“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实际上主要负责政务。中书正副宰相的具体官称曾有多次变更。宋初承袭唐后期制度,“以同平章事为真相之任,无常员”。凡本官为尚书左、右丞、门下、中书两省侍郎和尚书六部侍郎以上到三师(太师、太傅、太保)的官吏,加“同平章事”(全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即为宰相。元丰新官制,恢复三省建制,以侍中、中书令、尚书令为长官,但又以官品高而不任命,“以尚书令之贰,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行侍中之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行中书令之职。”政和中,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仍兼两省侍郎,靖康中,复改为左、右仆射。左、右仆射兼两省侍郎为宰相,已成传统习惯,单授仆射者绝少。习惯上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左相,亦称上相、首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右相,亦称次相。南宋初年,以尚书左、右仆射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孝宗时,依汉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不再设置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等职官。宋初,以本官加衔“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元丰新官制,废参知政事,置门下、中书二侍郎,尚书左、右丞以代其任。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复以门下、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而省左、右丞。”此后名称未再改变。副宰相的地位下宰相一等。最初“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殿廷别设砖位,敕尾著衔降宰相,月奉杂给半之”,后来有所提高,由“于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进而“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押敕齐衔,行则并马”。副宰相对政务一般只起辅助作用,但也因人因时而异。熙宁中,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曾在神宗支持下推行新法。
相关词:
  • 中书省
  • 中书侍郎
  • 中书省
  • 中书舍人
  • 中书后省
  • 中书门下省
  • 中书省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0:5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