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巡抚 |
释义 | 巡抚官名。(1)巡视安抚地方的特遣官员。唐高宗时,以河南、河北等地灾害,遣使分道巡抚,存问赈给。宰相来恒为河南道巡抚使,薛元超为河北道巡抚使,尚书左丞崔知悌为江南道巡抚使。其后,或名安抚,或名存抚,或名宣抚,皆为奉旨以恤凶灾的特遣官员。至宋则成定制,地方凡遇灾害,即遣廉访官员,以其官职高卑或名巡抚大使、副大使,或名安抚使、副使等。官卑者不加“使”字,只称巡抚。俱为临时差遣,事毕则解。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遣懿文太子巡抚陕西。永乐十九年(1421)始以朝臣巡视地方、安抚军民,谓之巡抚,或名镇守,仍非地方专任,事毕即停。(2)地方长官。明宣德五年(1430)始于各省专设,成为定员。景泰四年(1453),加都御史衔。名称以管辖地区及职责不同而时相参错。巡抚兼军务,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事众者,加总督。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以及总理巡视抚治等员,皆加都御史衔或副佥都御史衔。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初沿明制,无定员。后以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各置一人,为地方政府长官,总揽一省军政,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核群吏。遇乡试则充监临官,总摄场务。遇武科,充主考官。标下置参将、游击等属官。地位略低于总督,定制为正二品。雍正元年(1723)定巡抚衔制,由侍郎授者改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由学士、副都御史及卿员、布政使等官授者俱为右副都御史,由左佥都御史或四品京堂、按察使等官授者俱为右佥都御史。乾隆十四年(1749)定,巡抚不由侍郎授者,俱兼右副都御史,是否兼兵部侍郎衔由吏部请旨定夺。兼侍郎衔者,为正二品。别称抚台、抚军、抚院、部院等。 巡抚官名。始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遣懿文太子(朱标)巡抚陕西。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开始分遣大臣为巡抚。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提升御史于谦等六人为侍郎,巡抚各省,自此各省开始专设巡抚,以节制三司。但当时只有河南、山西、陕西、南直隶、苏松等府设有巡抚官,其余布政司只是不时差遣大臣巡视,或一、二年而回。后来明孝宗弘治时,除浙江、福建外,皆有常置。明代宗景泰四年(1453)开始加都御史衔。巡抚的职责是了解军民疾苦、文武官吏扰民及应兴革之事,如有官吏枉法扰民,则上奏罢黜。巡抚有兼军务者,则加提督衔;有总兵的地方,则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地区广,事务繁重者,加总督,所以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巡抚的推举,内地由吏部会户部。边地则由吏部会兵部。明世宗嘉靖时,改由九卿推举。 巡抚官名。清代的省级长官,又称中丞。抚军、抚台。会同总督总管一省军政、民政。吏治、刑狱等。地位略次于总督,仍属平行。又以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也叫抚院。遇事可直接上奏皇帝。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