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崔瑗 |
释义 | 崔瑗东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字子玉。崔骃之子。尽传其父之业,并从贾逵问学。精于天官、历数,为儒者所宗。与马融、张衡等相友,以文章著称于世。顺帝时任汲令、济北相等职,从政有迹,年六十六而卒。著有《南阳文学官志》等。 崔瑗(78—143)东汉文学家。字子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崔骃之子。少师事贾逵,与马融、张衡友善。其兄崔章被州人所杀,为报兄仇而亡命。后遇赦归。至四十余岁始为郡吏。又因事下发干县狱,复被释。后为度辽将军邓遵和车骑将军阎显先后征用。汉顺帝阳嘉年间,被任为汲县令。汉安元年(142),迁济北相。次年即病逝。《后汉书》本传称:“瑗高于文辞,尤善为书、记、箴、铭,所著赋、碑、铭、箴、颂、《七苏》、《南阳文学官志》、《叹辞》、《移社文》、《悔祈》、《草书势》、七言,凡五十七篇。”又善章草,为东汉有名的书法家,然失传。《隋书·经籍志》著录“后汉济北相《崔瑗集》六卷”,今散佚。《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其文二十一篇。生平事迹见《后汉书》卷五二。 崔瑗 77—142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崔骃之子,早年丧父,但锐志好学,尽能传其父业。十八岁时,到京师,向当时著名学者贾逵请教问题,就正经义,贾逵善待之。崔瑗因之留京游学,遂能通天文历法、数学运算、《京房易传》等学问,诸儒宗之。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相友好。后归家,家贫,与兄弟同居数十年,乡间风俗为之一改。至四十余岁时,才出任郡中官吏。因事被捕入狱,狱中官员精通《礼经》,崔瑗在审讯之余,常与之谈论《礼经》,其专心好学,虽然仕途坎坷却依然如故。后辟于车骑将军阎显幕府,当时阎太后称制,阎显参政。崔瑗欲以其说说之,不得见。后阎显伏诛,崔瑗坐被斥。久之,大将军梁商开幕府,复首辟崔瑗,但其惟恐处境与上次一样,遂以病为由坚决推辞。同年,崔瑗被举为茂才,升任汲县令。在职七年,政绩卓著,百姓歌之。汉安初年,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共同推荐崔瑗,因此升任济北相。当时李固任太山太守,非常欣赏崔瑗学问文章,奉书致礼,以表达倾慕之情。一年多以后,光禄大夫杜乔等人为八使,徇行州郡,以贪赃罪奏崔瑗,征诣廷尉。崔瑗上书自讼,得理出。出狱后病逝。崔瑗文章高妙,所著繁多,尤其善为书、记、箴、铭,所著赋、碑、铭、箴、颂、《七苏》、《南阳文学官志》、《叹辞》、《移社文》、《悔祈》、《草书势》、七言,共五十七篇。有集六卷,但其作今已大多亡佚。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