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尉缭子》
释义

《尉缭子》 

古代兵书名。相传为战国时尉缭所作。其人始末未详。有人说他是魏国人,有人说他是齐国人。《汉书·艺文志》中诸子略杂家类录有《尉缭(子)二十九篇,《兵书略》兵形势类又有《尉缭子》三十一篇。杂家的《尉缭》唐代时期还存世,后来已亡佚。现今存留的《尉缭子》五卷三十一篇,相传即《汉书·艺文志》兵家三十一篇,但有散佚。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尉缭子》竹简三十六枚,有《兵谈》、《守权》、《将理》、《原官》、《兵令》六篇。考察此书主要不是提供给将领指挥作战的兵法,而是献给国王以供采择的大计方针,因此所讲的重点在于取得“威胜”的“审法制,明刑罚,使器用”方面。综观其所论,可概括为下面四个方面:

①该书重点主张推行法家政策,以造成政治上的“必胜”的形势。如作者像法家一样主张“举贤任能”,“明审法令”、“贵功养劳”(《战威篇》)。主张用爵禄来奖励“农战”(《制谈篇》)。主张“治本”招扶流亡,开垦荒地,“民流者亲之,地不任者任之”(《兵谈篇》)。还主张顺应自然而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国家要有一定的“取与之度”。他说:“太上神化,其次因物,其下在于无夺民时,无损民财”(《治本篇》)。又说:“均地分,节赋敛,取与之度也”(《原官篇》)。

②还主张通过法令制度,确立在军事上“必胜”的形势。该书中有《重刑令》,规定了对战略、投降或逃跑的各级将领用重刑。又有《伍制令》,规定伍(五人)、什(十人)、属(五十人)、闾(一百人)等各级队组织中,有干令犯禁知道情况不检举的,同罪连坐。又有《分塞令》,规定各支军队,划分地区设塞防守,使得“内无干令犯禁”,“外无不获之奸”。此外还有束伍令》,规定每伍有失人者要罚,而得人者有赏,同时上级将领可以诛杀下级将领。还有《经卒令》,规定三军采取各种不同颜色的旗帜和徽章,以便于指挥。又有《勤卒令》,规定使用金、鼓、铃、旗四者指挥作战的方法。还有《将令》,规定国君任命将军的法令。又有《踵军令》,规定后继部队,如何前进会合大军的步骤。

③主张从战略上建立战斗“必胜”的形势。该书的作者推崇孙武的吴起的(《制谈篇》),并三次举出吴起的临战作为榜样(《武议篇》),作者很重视战略的运用,讲究奇正的配合,主张避实击虚。例如说:“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或后,制敌者也”(《勤卒令》)。又例如作者认为:“先料敌而后动,是以击虚夺也。”“善用兵者能夺人而不夺于人”(《战威篇》)。作者主张进攻敌国,要深入其地,断绝通道,占据大城,进攻要塞,先择其“城邑空虚而资尽者,我因其虚而攻之”(《权攻篇》)

④主张要从战备上确保“必胜”的形势。本书作者认为:建筑城邑的大小,必须与土地的肥脊相称。还要与居民的多少相称,与积粟的多少相称。要做到三相称,始能“内可以固守,外可以战胜”(《兵谈篇》)。还认为“委积不多则士不行”,“器用不备则力不壮”(《战威篇》)。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