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崇有论 |
释义 | 崇有论篇名。西晋裴著。旨在否定万物以无为本的理论。认为“济有者皆有也,虚无奚益于已有之群生哉”,并以“心非事也,而制事必由于心,然不可以制事以非事,谓心为无也。匠非器也,而制器必须于匠,然不可以制器以非器,谓匠非有也”为喻,从人的思想活动和生产活动以及事物的相互联系等方面肯定万有存在的真实性,故名。指斥“贵无”学说破坏了礼教和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危机,“乃著崇有之论以释其蔽”。载《晋书·裴传》。 崇有论魏晋时期曾盛行一种“以无为本”的“贵无”思想,认为“无”(无名、无形、虚无)是“有”(有名、有形、实有)的根本,是天地万物的精神本源。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西晋裴頠深患时俗之弊,提出崇有论,认为:世界“总混群本”,由实实在在的万物构成,万物的本体就是“有”。万物最初是自生的,不能从“无”中产生,“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他还提出,“济有者,皆有也。虚无奚益于已有之群生。”(《晋书·裴頠传》)在“贵无”思想盛行的当时,崇有论给思想界带来的震荡是巨大的,虽遭某些人非难,但有识之士认为:裴頠著《崇有论》“以矫虚诞之弊,文辞精富,为世名论。”(《三国志·魏志·裴潜传》注引)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