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两税
释义
两税分夏税、秋税两次征收的土地税(田赋)。自唐代推行两税法后,田赋始分夏、秋两次征收。此法为后代沿用,虽具体内容各有不同,但仍沿称两税。宋代作为乡村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土地税。夏税主要有丝、绵、丝织品、大小麦和钱币。秋税主要有稻、粟、豆类和草。南北农作物不同,税物品种亦不同。南方夏税多以税钱作为税物的折纳单位,北方一般没有夏税钱。每亩田地平均纳税一斗,但一般依田地肥瘠,将两税分成若干等级。如福州(今属福建)在北宋初,分田地为两等:中田每亩夏税钱四文四分,秋税米八升;下田每亩夏税钱三文七分,秋税米七升四匀。除个别地区外,两税一般不重。但官府用沿纳、支移、折变、脚钱、加耗、预借、重催、义仓、大斗、大斛、斗面、斛面、呈样等名目加税,使两税成为很重的负担。元代南方实行两税,秋税征粮,夏税征大小麦或丝棉、布等实物,有的还折合成钞。每亩田征收的夏税税额各有不同,无统一规定。交税时,正额外,还加纳鼠耗、分例,每石税粮另纳七升。明初行两税,分夏税、秋粮。洪武时,夏税为米麦、钱钞、绢,秋粮为米、钱钞、绢。弘治之后,所征实物可以折征。万历九年(1581)于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不再用两税名称。

两税 

赋税名。宋承唐制,行两税法。两税,为宋代在乡村征收的主要赋税。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一般以五月十五日起纳,七月三十日毕,因南北气候不同,起毕时间稍有变动。秋税自九月一日起纳,十二月十五日毕,后又一并延期一月。夏税以钱为额,秋税以米谷,因而习称夏税秋苗(或称秋粮)。咸平三年(1000)夏税始令折物为绢帛。唐代以民户资产总和定税钱,以田亩定谷额;宋代则钱谷皆以田亩为准。唐代初行两税,庸调已经并入,其后又有“杂变之赋”,宋代继承,称为沿纳;两税之外,又有差役。如是,则调外有调,庸外有庸。此外,又有“和买”,本为政府以钱预买绢帛,演变到南宋,已成附加税目;又有“折变”,以钱折绢,以绢折粮,以粮折银,展转折变,民赋加重;又有“支移”,本为支边防备军储,其后无论有无支移,也需交纳地税脚钱。宋代民户两税负担本不太重,但几经附加之后,杂税几倍于正赋。
相关词:
  • 两税法
  • 两税制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32:45